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当前位置: IC网站 > IC行业分析 >

奇美电子被富士康并购所带来的启示

时间:2011-02-10 20:42来源:gongwin.com 作者:省芯商城 点击:
奇美电子被富士康并购所带来的启示
上周,FPD业界被台湾群创光电(Innolux Display)并购台湾奇美电子(ChiMei Optoelectronics,CMO)的消息所震动(参阅本站报道1)。如果从业务规模来看,并购方只有被并购方的约1/7。很明显,这是群创光电的母公司——台湾鸿海科技集团(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富士康的母公司)业务战略的一环。按大屏幕液晶面板金额统计的全球份额排在第4位、生产夏普两倍以上数量液晶面板的厂商,被全球最大的EMS企业集团并购,电子业界自然会有反应。
  此前,针对奇美电子以及台湾友达光电(AU Optronics)的业务整合传言就曾此起彼伏。时值此次群创光电并购奇美电子,友达光电董事长李焜耀(Kuen-Yao Lee)表示,“为错失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感到遗憾”,似乎对友达光电来说,不仅有整合的意愿,而且已开始实际行动。原因在于,在低价格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液晶面板业界,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部件及装置采购成本的降低、以及通过市场上的合作以避免价格竞争,将成为攸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必要条件。
  最终获得了奇美电子的,不是力图单纯扩大规模的同行业企业,而是其他行业的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台湾鸿海集团涉足其他行业的举动令人瞠目。在液晶面板领域,群创光电宣布将与台湾中小屏幕液晶面板厂商——统宝光电(TPO Displays)进行业务整合(参阅本站报道2)。并不能看作只是以部件自产为目标的举动。2009年9月,鸿海与德国大型零售企业METRO AG联手,发布了在中国国内大量开设家电量贩店的构想。在2011年之前将开设数目超过苏宁及国美的大店铺,其规模非比寻常。该公司意在成为从家电产品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史无前例地控制大部分环节的企业。
  此前,鸿海集团的部件自产,以与制造成本相比价格较高、而降价速度较缓的部件为主,例如采用模具制造的壳体及连接器之类的机构类部件、相机模块以及充电电池等。这些可以说是通过内部生产,降低成本及保障部件供应的效果立竿见影的产品。鸿海的利润率之所以高,这些部件自产措施的成效也是原因之一。然而,可以看出,此次并购的奇美电子所生产的电视机用及显示器用液晶面板,具有与以往该集团自产产品几乎相反的特性。这是一些拥有量产设备本身就会产生风险的部件。笔者认为,鸿海强化上述与以往努力方向不同的部件生产的深层原因,是源于该集团所处业务环境的急剧变化。
  鸿海的主要客户是拥有知名品牌的欧美及日本大型电子产品厂商,目前正从发达国家市场一边倒的业务,向同时面向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的业务转型。另外,目前鸿海集团推行的进军不同行业举措,为解决上述厂商进军新兴市场国家市场时的不安因素方面,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对欧美及日本的许多大型电子产品厂商而言,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受关注度提高,但仍是一个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难以读懂其需求的市场。如果根据此前发达国家市场的常识来制定业务计划,则有可能遭受无妄之灾。占领这些市场时,必需竭力消除不确定因素。另外,笔者认为,采取对策的关键在于构筑价格变化剧烈的部件采购以及销售体制。
  这种替客户承担风险的鸿海集团发展战略,也许会受到以占领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为最高目标的发达国家电子产品厂商的欢迎。特别是在部件采购及销售体制的构筑这两点上因相对于海外厂商的弱点而备受指责的日本电子产品厂商,鸿海集团的发展战略也许会令其感到无法抵御的诱惑。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大多拥有独一无二的业务体制,业务风险往往压在单独一个企业集团身上。对利用鸿海集团来生产产品的发达国家电子产品厂商而言,风险虽然没有就此消失,但是风险转嫁到了外部,鸿海集团只不过使这些风险分散开来而已。即使本公司没有大的业务决策失误,也许鸿海集团仍会背上承受客户业务失败恶果的潜在风险。笔者认为,与鸿海集团合作的发达国家电子产品厂商必需制定着眼于大局的合作策略。(记者:伊藤 元昭)
2009/11/27 (责任编辑:www.gongwin.com)
分享到: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