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当前位置: IC网站 > 每日头条 >

复盘孟良崮:一个技术型玩家的精彩逆袭

时间:2017-12-07 21:05来源:gongwin.com 作者:省芯商城 点击:
复盘孟良崮:一个技术型玩家的精彩逆袭
 

阅读提示:

1、这篇有点长。全文4900字。

2、这篇很小众。如果标题有字不认识,您现在就可以跳过了。

3、这篇不是主旋律作品。

4、转发这篇,不代表您是屌丝,恰恰相反,说明您是热血进取的好青年。

 

以上。

 

中共的创业史,是一部屌丝逆袭史。

 

不管是否喜欢,你很难否认,在很长时间内,和国军这个高富帅相比,土共是屌到渣的屌丝。

 

在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和草根个体大量存在且辛苦挣扎。这段历史无疑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为什么商业大佬如马云、史玉柱、任正非、陈天桥、周鸿祎们,钟情于红色历史?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从这段以弱胜强的历史里,汲取到力量和智慧,并运用于企业实践中。

 

比如,土共“团级以上干部配政委”,而马云在阿里巴巴用“经理 + HR”的管理机制。一个抓军事业务,一个抓后勤运营,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提到土共的军事,不得不说粟裕将军;提到粟裕将军,又不得不说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著名一战,在党史上有重要意义。细细挖掘,有嚼头很有味道。

 

土共屌丝,货真价实

 

从极度弱小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土共,是标准的草根屌丝,货真价实、如假包换。

 

苏区和长征时期就不说了,土共常被撵着赶,被动挨打更是常态,更是几度濒临灭亡。

 

抗战期间,土共的实力得到发展,但距离和国民党也有相当的差距。

 

以两党在东北的角逐为例。

 

东北是工业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双方高层心知肚明。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精锐在南边,军队调度需要时间;中共高层则是高度重视,向东北派出了阵容豪华的干部团,并领先一步进占了东北。

 

即使如此,中共当时在东北的情况极其艰苦凶险:

 

国际支持不及预期。苏联并没有如预期给予像样的帮助,甚至后来还勒令土共退出大城市。苏联人一面让工厂不分昼夜地生产,一面将生产的面粉等资源源源不断拉回苏联,走时还烧毁了大量工厂设备。

 

武器装备极度匮乏。最初土共的认知是,“有苏共大哥在,东北什么都有”。先期入关八路军,把重武器都留在老根据地,带着轻武器,穿着单衣布鞋就进了东北。靠着这些装备,在东北寒天里同装备精良的国军作战。

 

群众基础异常薄弱。在战争初期,东北民众的普遍认知是,“国民党是中央正统”,衣衫褴褛的八路军“长不了”。以“四大旗杆”为首的20万东北土匪各自割据,疯狂攻击、屠杀土共军队,以此向国民党邀功。

 

前方军事节节失利。锦州失守、四平失利,林彪的军队被狼狈地一路穷追猛打,赶到松花江以北,若不是蒋介石下令停止追击(蒋一生最后悔的决定),土共中央已经决定去苏联境内打游击了……

 

即使土共的实力有了不小的发展,即使八路军先一步进入东北,和国民党比起来,还是彻头彻尾的屌丝一枚。

 

正是这枚屌丝,用了仅仅三年,在东北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当年的几万人变成了百万大军,浩荡入关,一路打到海南岛,问鼎天下,精彩逆袭。

 

如果仅仅用“幸运”或者“窃取”来描述,可能有失公允。这三年发生了什么,也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土共得到东北的过程,和土共的发展史一样,是个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的逆袭过程。

 

生存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开国大将之首、孟良崮战役的主角之一,粟裕将军过得也绝不是舒服安逸日子。

 

长征时期,粟裕的部队被留在江南,远离中央长打游击,练就了超凡的军事技艺。林彪一生自比天马,军事上佩服的人不多,但对粟裕推崇有加,说其“尽打神仙仗”。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里更准确的表述是,生存是最好的老师:华野被孤身留在敌人重兵之中,武器装备非常简陋,生存环境极其险恶。为了生存,必须不断磨练自己的战争技术。

 

现代战争是西式战争,是一项系统工程。用刘伯承的话来说,它需要专业人员组织。它并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描绘的原始活动。

 

战争技术是系统技术。这个技术应该是个广义的概念,除了通常认为的军事战术,还包括但不限于:运营效率、军队纪律、奇谋韬略、人心判断、意志品质、精神硬度、上级支持、资源调度等等。

 

战争技术更是实践技术,需要大量实战的锤炼。土共历史除了是屌丝逆袭史,更是一部战斗史:从苏区时期到解放战争,天天在战斗,以战养战,越战越强。

 

看看华野各纵队的司令员:叶飞、王必成、许世友、陶勇……哪个不是在恶劣生存条件下,十年如一日,一路血战打出来的。

 

这样的经历使得土共部队在险恶环境具备了极强的生存能力,“打不死,剿不完”。不仅形成了顽强硬朗的军队气质,同时善于捕捉机会、放大机会。这些显然是养尊处优、派系林立的国军部队不能比拟的。

 

因为装备等先天条件的落后匮乏,养成了共军部队“用技术来弥补”的习惯:更重视地形的作用,更注意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更强调和友军部队的协调配合,更会利用敌军部队间的嫌隙矛盾,更强调自身而不是依赖友军(张灵甫这点显然吃了大亏)……总而言之,更精于算计。

 

穷人家过日子,自然要精打细算、锱铢必较。林彪打仗以“精于算计”闻名天下;而粟裕也是个中翘楚,在细节的计算把握上更加成熟精密。

 

高手对决,也正是这些关键细节决定了战役的走向,也决定了粟张两位将军的命运。

 

高端装备,富帅玩家

 

孟良崮战役的另一位主角,张灵甫将军,是标准的高富帅,人格魅力强,在其下官兵中享有威望。

 

他的整编74师,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全美机械装备,号称“天下第一师”、“十个74师能统一中国”。

 

74师也确实有货,绝非浪得虚名,内战时让华野吃了不少亏。“如果把我放在平原,陈毅就算20、30万人也奈何不了我”。——考虑到这个师才3万余人,可以想象到它威风凛凛的样子。

 

一个著名的细节:战役后期,主将阵亡后,该师有7000人因为缺乏弹药隐蔽在山沟里,几乎逃过一劫。大难当前还能令行禁止、“兵败而不山倒”,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不愧为优秀的中国军人。74师的战术素养可见一斑。

 

张灵甫身经百战、爱兵如子,但有些恃才傲物,因此得罪了些人,这也多少为他的命运埋下伏笔。

 

和粟裕没上过军校、纯靠自学成才不同,张灵甫是北京大学和黄埔军校的高才生。坐拥这么好的装备,当一个猛虎下山能搞定对手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苦哈哈地对技术做那么精密的打磨和钻研了。

 

而在对面,粟裕最大的爱好是看地图,林彪则是以钻研军事技术为乐趣的。

 

百万军中,取将首级

 

孟良崮战役战机的形成,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机会。

 

一般说法是,张灵甫孤军深入,给了粟裕包围而歼灭的机会。张灵甫作为百战名将,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我更倾向于的说法是:张灵甫按照要求的速度前进,但是左翼的黄百韬和右翼的李天霞,行动缓慢,使得张的74师探出一个身位。这个身位的量级,也就是在十公里。

 

这样一个不算什么战机的战机,被粟裕看中且抓住,然后调动整个华野对74师进行分割、包围、歼灭。这里面传递了三个信息:

 

1、粟裕及华野,有极强的战机捕捉能力。挖掘战机,发现战机,扩大战机,这都来源于早期沉淀磨练。

 

2、粟裕及华野,有极强的计算能力。在这么小的范围内,调动这么多资源,把74师从大片敌军中像“剜眼珠”式挖出来,对时间、距离和兵力的计算要精确非常,稍有差池就会被反包围。

 

3、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极大信心、勇气和勇气。没有金刚钻,怎么敢揽这个瓷器活。

 

而张灵甫也不是范范之辈,被华野包围后,从容淡定,并将计就计,带着部队上了高地孟良崮,希望“中心开花”:由他张灵甫充当磨心,吸住华野。

 

只要张灵甫能守住,周边几十万国民党军队赶到孟良崮,就能对粟裕形成反包围,华野就会有灭顶之灾。——要么全歼敌人,要么全军覆灭,没有中间地带。

 

按照张灵甫的想法,离友军只有十余公里,“三天爬也该爬过来了吧”。

 

张灵甫该不该上孟良崮,这个在学界有争议,放下不谈。但张这个战略看似完美,实际有很大的问题。

 

张灵甫平素为蒋介石器重,但是对许多同僚都看不上,得罪了不少人,也常受嫉恨。

 

上孟良崮之前,张就曾抱怨过:74师是重装部队,却被调进了山区,如同“牵大水牛上石头山”,重武器不仅威力大减,甚至成了累赘。“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决战的关键时刻,张灵甫提出“中心开花”战术,以孟良崮为中心,歼灭华野。要知道,这改变的是整个地区国民党四十万人的战略部署。

 

粟裕以代司令调动华野的战争资源,尚且需要陈毅的鼎力支持。而张灵甫,考虑到平素的同僚关系,以一个师长的头衔如何能调动这么庞大的资源?更何况里面有许多张灵甫的对头,比如其右翼的李天霞:他因为和张灵甫竞争74师师长落选而心怀嫉恨。

 

在国民党内部,手中军队是升官发财的本钱。而且这个计划,“打好了,得功劳的是张灵甫;拼死救援、打残打掉编制的是我们”。如此,便能想到后面的结果了。

 

通常,人们将张灵甫的兵败归咎于国民党友军的救援不力,或者说,内部的政治斗争。实际上,现代战争是系统工程,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也是军事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土共内部也有政治博弈或路线斗争,但土共领袖不仅时时把握着主动,而且让政治成为了其助推器,这点就高过蒋委员长一筹。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适应环境,或者营造一个好的好局部环境,以争取更多资源,最终为目标服务。

 

这点上,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就很有意思。他早年拍何应钦和刘峙的马屁,就是帮对方不懂军事的亲戚长官练兵。

 

无独有偶,民族英雄戚继光,为了抗倭大计,为了有个稳固的靠山专心打倭寇,照样给张居正送钱送美女。

 

这种方式不一定值得推崇,但说明营造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是非常必要的。爱兵如子固然重要,而能争取更多的资源为目标服务,更是一名将领能力的体现。

 

再退一步讲,就算不愿融入这样的环境,应该在战争实践中将相关因素考虑在内。这样在做重要决定时,也能避免后面的失败。不知自己的缺陷,罔顾潜在的风险,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友军(而且是交恶的友军),显然不是明智的决定。

 

粟裕却是计算了很多因素的:

 

选择张灵甫,是考虑到张的骄傲性格、张和同僚的嫌隙以及后面会发生的不力救援。

 

选择孟良崮,是考虑到这里多石无水,重武器无法发挥威力(需要注水才能开火),最大化降低了对手的实力。

 

实际作战时,粟裕的更是直接指挥到了旅一级。

 

最后,粟裕甚至吃准了,“74师被消灭后,援军就不敢再前进”。果然,听到74师被全歼,其他援军吓得裹足不前。华野从容收拾战场,重新俘虏了漏网的7000人后,扬长而去。

 

而用惯了高配装备打天下的张灵甫,在计算上显然要输一筹。别的不说,74师上山后,两天内弹药就打完了。不清楚弹药储备,没做好库存管理。最后那7000人是因为没有弹药才隐蔽起来的,作为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张灵甫难逃其责。

 

用游戏的话来讲:粟裕是技术流玩家,张灵甫是装备流玩家,张灵甫的“微操”比粟裕差太多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中,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改变战役的结局。比如,天马岭战役,一纵几乎无法阻挡黄百韬的强援,眼看就要被突破。恰巧四纵一个营执行其他任务经过,得知后,帮助1纵守住了阵地,终致74师全军覆没。纵队之间,几乎没有内斗,一切为大局服务,良好的组织文化也来自于长期的磨合沉淀。

 

最终,战役以整编74师被全歼,华野完胜而告终。在苏中的七战七捷之后,粟裕又一次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切因素,“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大获全胜,深远地改变了战争局势。粟裕的战争技术也愈趋化境,接着指挥了后面的淮海战役。

 

而张灵甫将军,不可否认,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他的廉洁、忠诚、勇敢的令人敬佩,不过这名“高端玩家”,在“技术玩家”粟裕面前还是棋输一着。

 

很多东西看似偶然,实际在开始前就决定了。

 

鸟枪换炮,草根逆袭

 

孟良崮战役是土共屌丝逆袭史的缩影:在装备远不如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何运用自己的技术,完成逆袭的奇迹。

 

回顾土共的壮大过程,无非是如下的逻辑:

 

  • 生存,挣扎;

  • 不断地提升技术,一针一线地积攒本钱;

  • 慢慢的,技术越练越好,装备也越换越好;

  • 突然有一天,发现有和高富帅叫板的资本了;

  • 鸟枪换炮,于是天下无敌……

 

在草根企业主和个体大量存在且觉得暗无天日的今天,这个逻辑有很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受限于出身,给你的装备就这样。你又不能删除游戏不玩。

 

唯一的办法是:不断挣扎,磨练技术,不断地更换装备;技术越练越纯,装备越换越好;突然,过了临界点后,豁然开朗,屌丝逆袭。一如彼时的土共。

 

愿普天下的屌丝都精彩逆袭。

 

 

 


 

文:菜刀少爷 | 微信号:MrCaiDao

 

领英专栏作者,菜少原创书房。慢节奏的自媒体,很实在的电子书。关注:创业、高效能和大职场。


(责任编辑:www.gongwin.com)
分享到: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