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当前位置: IC网站 > 每日头条 >

中国现状与未来·当代青年的困境·普通人该怎么做(转载)

时间:2018-09-24 07:56来源:gongwin.com 作者:省芯商城 点击:
中国现状与未来·当代青年的困境·普通人该怎么做(转载)
台风已过,窗外仍是雨疏风骤。回首这半生一事无成,空余一点所谓人生经验与感悟。在虎扑也混过很久了,感觉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迷茫。今天都能活下去,但不知明天会在哪里。今天,就聊聊社会,聊聊人生吧。
1
纵向来看,这百年来的中国,每一代青年都迷茫。往前100年,1918年,两千多年的帝制刚终结,多数人只知道皇上没了,以后还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会有什么东西来代替皇上,这些都不知道。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环伺,具体到个人身上,吃饱饭是最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918,侵略者席卷大半个中国,生灵涂炭。打完了日本继续打内战,一直打完了整个上半世纪,那时的青年人面对的是什么也不用多讲,生在乱世,能活下来就满足了。
50到70年代末,完全的计划经济,国家安排一切,加上城乡二元固化,青年人的前途看似是明确的,也由不得你选择。要么是组织给安排了,要么回乡种地,和父母一样土地里刨食一辈子。
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是中国民间个体经济最为活跃的时期。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没经验,大把领域处于没人管也没什么门槛的状态,可以任由普通屌丝闯进去随便乱搞,搞好了一年能赚爹妈一辈子的收入,搞不好大不了啥也没有,反正本来就啥也没有,这波不亏。现在论坛上很多人怼公务员“不干就滚”,小年轻们不知道那个时候真的很多公务员不干就滚的。“下海”在当时是个热门词汇,不像今天的公务员那样只是打打嘴炮真让他们辞职那是打死不辞,他们的前辈可是真的说走就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年的机会是真的多,而公务员相对于大众来说优势并不大。那个时候的青年人,生活条件是比不上今天,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更多,要踏向社会的时候,面前无数条路,有宽阔的大路也有弯曲的小路,尽管很多路也许走到后面成了断头路,但至少在当时看,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
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除广东福建外中国其他地方的改革开放还没真正搞起来,而随着威权领导人的逝去,旧的框架已经支离破碎,那时的青年很忐忑,与十年前比他们算有了点自主选择权,与十年后的青年比,他们能看到的东西又太少,只能盲人摸象般前行。对于那一代青年的挣扎与奋斗,《平凡的世界》描述得很到位,所以这本书虽然文笔与结构都很平庸却在中国大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毕竟它写出了很多人的经历。而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可以参考余华的《兄弟》,里面李光头的经历也很写实地反映了时代:只要有点机灵、胆量加上运气,普通人是真的可以白手起家赚大钱的。还记得90年代中期,那时我读小学,我爸妈几个下海去广州深圳闯荡的前同事,个个都腰包鼓起来了,过年来我家时给我的红包都是200块钱以上,甚至有500、800的。年轻JR可能对那个年代的物价不清楚,90年代中期的800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基层普通公务员两个月的工资!
到了90年代末期,很多行业领域都逐渐建立起秩序,前期赚到钱的人,很大一部分进行了扩张,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一步步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白手起家的暴富神话,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慢慢减少(当然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不是说突然就没有了)。互联网产业的萌芽也是这个时候,当时最流行的互联网形态是门户网站和聊天室,中文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都是那时起步的。马化腾通过“借鉴”ICQ弄出来一个叫OICQ的玩意,当时又叫网络传呼,比不能储存数据、拥有固定账号的聊天室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很快所有能上网的人就几乎全都有了至少一个QQ号。但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流量怎么变现,强如小马哥其实也很迷茫,一度生活困难想50万把OICQ卖掉,幸好当时没人要,不然今天的小马哥搞不好真的穷得只能坐公车了。马化腾刚开始创业那会,我舅跟他姨丈是邻居,关系不错。马化腾经常去他姨丈家蹭饭,认识了之后曾经想把腾讯挂靠在我舅公司名下,因为那年头注册个公司比较麻烦,不像现在是个人都可以开公司。我舅当时不懂马化腾搞的是啥玩意,觉得太虚了不靠谱,就没答应他,后来每次说起这段往事都捶胸顿足。这错过的可能是几十亿的财富啊!最后唯一的收获是我表妹那个5位数的QQ号,当年也曾让我很是羡慕。
扯远了。说这个小故事,无非是说明一下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创业环境,就和再往前十几年的传统行业一样,没有秩序,没有大佬,没有人在前面给你指路但也没有人阻挡着你。当互联网领域也和传统行业一样秩序完善时,屌丝逆袭就更不可能了。
21世纪的头十年,各种外企、大型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大学扩招,于是都市白领人群日益壮大,“读书—上班”逐渐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主流路线。那时候,工资比现在低很多,房价也比现在低很多,但总的来说买房比现在容易得多,一二线城市里的一平方米房价大概相当于一个应届的大学生三四个月的工资,或者是工作了几年后要考虑买婚房的小白领两个月的工资。虽然那时候大家也一直抱怨房价高,不过平心而论真没到遥不可及的地步,一对上班的小情侣小夫妻艰苦奋斗个几年,家人再支持个十几二十万,基本都凑得够首付。这也给大众带来了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居者有其屋”,人人买得起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个年代的很多青年,也正是抓住了那一波房价还没涨起来的机会,完成了在工作所在城市买房这个现在已经升级至地狱难度的任务。
再往后,就是90后登上舞台了。现在的这一批青年,也就是虎扑主流用户们面对的环境是:几乎所有行业,都已经被各路资本跑马圈地,凭个人奋斗去抢占任何一块市场份额都越来越难;大学继续扩招,学历持续贬值,非211的普通重点大学毕业生与二本、三本、专科之间差距越来越小,因为最好的那些企业基本都只要211甚至只要985;阶层固化不只体现在家庭出身上,也体现在学历上,以后不是出身名校的人想要混得好的概率越来越低;就业不算很难,但能找到的工作大都收入不高又前途渺茫,看不到什么美好未来;城市化还在持续进行,人口不断向更大的城市集中,很多从小地方出来的人其实已经很难回去了;“生存”比任何时代都容易,但精神压力比任何时代都大……

2
要说生活质量,现在的青年可以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最好的一代。当然,这一百年本身就是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比以前好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很多工厂办不下去?为什么都说现在生意难做?人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力成本上升对于老板来说当然是坏事,但对于我们这些打工者来说,总体来说是好事。为什么上升?因为我们要求高了啊。往前一二十年的那些年轻人,只有少数能上大学,多数只能进厂打工,在流水线上无休止地加班,换来一个月千把块钱的工资。他们为什么不抱怨加班太多?为什么不抱怨没有双休?为什么不抱怨买不起房?不是因为他们麻木,而是他们真的没有选择。虎扑上的青年们都认为自己是社会底层,月收入全部用于房租吃饭,几乎剩不下钱。但说真的你们的生活质量比起占上一代青年人中大多数的那些厂仔厂妹,已经好多了。尽管存不下钱,至少你可以生活在城市里,而他们很多被困于偏僻郊外的厂区;你住得心酸的城中村小黑屋,对于他们来说可能非常向往,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独立的房间,只能十几个人住一间宿舍;你觉得每天吃快餐吃得想吐,但如果让你去吃工厂里的饭菜你会真的吐出来……
可以说,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放在过去100年里的很多年代,在普通人眼中都是天堂一样。当然我们不能这么比,这一代的青年,在精神上确实很压抑。之前我在步行街发的两个帖《为什么90后不讨好领导》以及《表哥被逼婚,逼急了说出一句说让父母想死》,都引起了很多JRS的共鸣,其实说的就是一个话题:90后这一代,看不到未来,找不到奋斗的动力。当然,“找不到奋斗的动力”有人会视为矫情,但对于衣食无忧的这一代青年来说,奋斗确实是需要动力的。前面的几代青年不需要去考虑为什么奋斗,因为他们不奋斗就没饭吃;而90后这一代,家里多少都有点基础,就算没有基础,在这个生产力发达的社会中只是想吃口饱饭的话也不难。有这样的条件保障,奋斗自然是为了追求温饱之外的生活,也就是习总所说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当他们把目光投向“生存”这一新手任务之后的那些进阶任务,如“结婚”、“生孩子”、“进入中产”时,发现中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难度指数简直不成比例。
具体量化来分析的话,一个人想要在大城市里生存,需要的钱并不多:市中心城中村的单房,或近郊的一房一厅,房租1500;吃饭一天50块钱不说吃得多么好也足够保证营养搭配和基本的口味;衣服网购,平均每个月300块钱绝对够穿;手机就算一年换一部,每个月也就一两百块;其他什么话费车费、视频网站会员费、算每周一次的聚餐费加起来,顶多也就1000块。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拿着4000多块钱的工资,已经可以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里,过着温饱无忧而且在外人看起来还算体面的生活。
如果要在同一个城市里结婚?为了简化,先不计算恋爱的花费,就假设两个人直接结婚好了。按照传统中国人结婚就得买房的观念,买一套最小的两房一厅,60多平方;一二线城市的均价,一平方至少3万,首付得70万。再把首付也忽略,就当是六个钱包出了,按30年的按揭来算,月供超过8000。结了婚得生孩子,前期奶粉尿不湿,3岁以后幼儿园,6岁以后上小学各种兴趣班辅导班集体活动,平均每个月2000块钱支出是最低的。这个支出基本可以视为必需品,因为你生活的环境就是那样,孩子的同学玩伴全部都有的,你不可能不给他。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不上班带孩子,另一个人的月收入就要达到至少15000才能保证家庭的基本支出——注意是到手的15000,加上五险一金和个税什么的就奔小两万去了。如果双方都上班,就必然有一方的父母过来带孩子,那不仅意味着家庭开支的增加,还意味着居住质量的下降——按实用面积算人均只有10平米多点了,多么憋屈。
就是说,一个男青年如果想要在大城市里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那么你所需要达到的工资水平就去到了两万这个层次,而且这也还只是保证基本生活,旅游、治病、买车、二胎什么的都不计在内。就算他有一个收入相当的妻子(事实上很难),也至少要有一万多的工资才能支撑得起。
很明显,这跟月入4000多块钱的“生存线”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一万多的月收入在一二线城市(注意是一二线城市,并不特指北上广深四大一线,以上的房价都是按一二线均价来算的)不算很高,更说不上成功人士,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那些达不到的人怎么办?那就不结婚不生孩子咯。当然随着房价的高涨,结婚必须有房这一观念也在动摇,但问题是:房价涨了,房租也是跟着涨的。如果要租一套适合老人小孩居住的过得去的房子,在一线城市里均价也得6000以上(二线房租我不熟悉,望JR指教),趋势也是逐年上涨。

3
如果只是以月入一万多两万为目标,好像看上去也还不算太难,还不至于让人放弃。但再重复一下:即使达到了这个收入水平,也只是说能在大城市勉强维持正常家庭生活而已,并无力去支付任何改善型的消费支出,也就是说,除了有一套房子,有一个孩子外,本质上你所过的也仅仅是“温饱”生活,和拿着四五千块钱的单身狗的消费水平没什么两样,而在心理上会更沉重,毕竟一两万的工作远少于四五千的工作,可代替性弱,失业的风险更大,而你所要背负的责任却重得多。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还有多少人能有奋斗的激情?
所以这一代的中国青年,渐渐有向日本看齐的趋势,各种宅文化丧文化二次元文化流行,对励志鸡汤越来越无感,最火爆的行业除了手机就是手游,以及各种能在手机上看的综艺剧集。对媒体环境敏感的人大概能感觉到:这两年来,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论坛,各种平台上的传统鸡汤都越来越不受待见了,三年前能鼓动人心的鸡汤文放到现在也许会被嘲笑,而现在更流行的是反鸡汤,无情地指出鸡汤有毒的文章更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因为受众看腻了一种文体之后走向反面,更本质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改变。当年轻人都意识到再怎么奋斗多半也没有好结果的时候,励志也就很难起作用了。既然人生是那么艰苦,我不跟你们竞争,不玩总行了吧?反正只要不考虑什么终身大事,要想一个人自得其乐地活着也很轻松。不管有钱没钱,不管有没有房,一个1000块钱起的智能手机就能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各种体验,足以打发我这一生——就这么活着又有什么不好?一个数据:2017年,江苏100多万初婚人群,平均年龄34.2岁!以至于人民日报都急得一再呼吁年轻人赶紧结婚,多生孩子,但好像并没什么卵用。
这看起来颇似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甚广但一直出处不明的一种说法:美国旧金山曾于1995年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名经济界、政治界精英(与会者包括萨切尔、老布什等等)的会议。该会议的主旨在于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竞争将使全球80%人口"边缘化",而这80%多余人口与20%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美国的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奶头乐",英文titts"奶头"与entertainment "娱乐"的组合,意指要使彼80%的人口安分守己,此20%高枕无忧,就得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
严谨如我老人家,必须先说明这个说法没有权威出处,真假存疑,现在游戏与娱乐经济大行其道未必真有什么幕后势力推动。但是客观来说当前社会的大趋势确实是这样,占据了多数的普通民众看不到阶层上升的希望,而虚拟世界与娱乐内容可以恰到好处地填充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不至于觉得空虚迷茫,也没时间去思考人生。
那么,让多数人在奶头乐里乐此不疲,结婚意愿持续降低,出生率断崖式下跌,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健康?是不是真的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可持续性?


4
接下来说说“我所以为”的中国现状。这个话题太大,而且特容易招骂。如果你看了觉得我是胡说八道,想骂就骂吧。
谈中国现状,首先要认识一点:中国是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著名的五 毛党领袖、《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的微博签名档是“一个复杂中国的观察者”。每当有人指责他说瞎话的时候,他总喜欢回之以“中国很复杂,有很多事情你没看到”。胡先生的言论观点是否正确在此不论,但他一直强调的“中国很复杂”,这是事实。
一个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有人看到的是航母下饺子、四代机升空、基建屌炸天、经济高增长,眼前就是星辰大海;有人看到的是买不起房、治不起病、养不起老小、权力很任性,这国吃枣药丸。如果把这两种人拉到一起,随时可能打起来。
作为一个国家整体来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军事上真打起来可以说除了美帝谁也不虚(当然前提是毛熊没有疯狂到乱扔核弹要死大家一起死的地步)。经济上是全球第二经济体,虽说人均不怎么样,但是论影响力也只有美帝能稳超中国。科技上高精尖的东西不多,不过凭着体量,要说世界第二肯定很多人不服但也不算是笑话。对比百年前那个任人蹂躏的中国,或是50年前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今天的我们确实是发达起来了,不但地球上没人敢动,还能有余钱去打赏收几个小弟。
而具体到个人方面,今天的中国人,幸福吗?
幸福是个很主观的事,前面说过,只论物质生活的话,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中国人都好。但幸福感显然不是通过和过往时代的人比较来产生的。我在虎扑也混了好几年了,感觉是,虎扑上的青年们,普遍幸福感不强,而且是越来越差。
除了站在金字塔顶的高官富豪阶层外,社会上每个人都活得挺累。不管你挣多少钱,总有相应的支出会恰到好处地让你花光你的钱。前不久有个新闻,北京把公积金缴存比例的下限由12%改为5%,这个政策一出来,华为马上作出调整——和你想的一样,就是把12%改成了5%。然后有个在北京的华为员工发帖哭诉,称这次调整让他的月收入(含公积金)少了2000元,而就是因为这2000元,让他的生活过不下去了。根据比例计算,他的月薪加上公积金的话已经超过三万,一个月薪三万的人会因为少了2000块而过不下去?是的,在一线城市的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哭诉绝不夸张。别看他月薪三万,但是除掉房贷等必须的支出之后,他每个月能自由支配的钱只有1000,自称“财务处于崩溃边缘”。现在步行街上说到街薪很多人就以为是吹牛,但事实是,在一线城市里,即使是拿街薪的人也未必买得起房,即使买了也供得很辛苦。
这件事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反映出当今中国的很多问题。第一个就是华为一向以盈利能力强、工资福利好闻名,说到华为大家都觉得它不差钱。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一直都按最低标准来给员工交公积金,而且一旦最低标准下调,它一秒都没耽误马上也跟着调低,这种做法虽然完全合法,但一个几乎是中国最出名最赚钱的民企,竟然如此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的小家子气,这说明什么?第二个就是在华为这样一个明星企业工作的员工,竟至于一个月只能花1000块钱,因为公司少交了2000块的公积金就要发帖哭诉,这说明什么?
这很自然地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华为都这样了,别家还怎么活?

5
拼多多短短几年间迅速崛起上市,市值连超网易、小米,目前与京东几乎持平,引起很大争议。在网络上,舆论主流对拼多多以嘲讽为主,很多大V名人纷纷表示了对这个充斥着假货、劣质商品的平台的不屑与不耻。但是少有人会去想,任何一个平台能够做大到这种程度肯定都是有真实需求在支撑着的,那么拼多多能够发展壮大的土壤是什么?中国人是否已经富有到可以无视拼多多上面那些廉价劣质品的程度?
答案大家都知道,因为事实就是最好的答案。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他们消费能力低下,他们觉悟不高,他们宁愿买100块的LIKE或者HIKE而不买1000块的NIKE,甚至宁愿买2块钱的康帅博而不买4块钱的康师傅。而且更让你意外的是,这些人未必都是你想象中的四线城市以下用户——数据统计表明,拼多多用户中来自一二线城市的超过四成,比淘宝天猫略低,但相差不大(只有京东超过五成)。
回看华为员工的那个例子,分析起来似乎房价是罪魁祸首,只要房价不要那么高,这个月薪三万的金领自然就不会活得那么苦逼;只要房价腰斩,大家都能买得起房了,还有余钱消费了,生活无比美好——事实上现在的青年人恐怕多数都是这么想的。不过,真的那么简单吗?
房价高只是表面现象,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你得想想房价为什么高。在我看来,中国的房价涨幅并不夸张,现在的房价也还没高到离谱。因为房价是跟M2挂勾的。M2指的是广义货币,通常包含流通中现金+银行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可以理解为国家印出来的钱。我们以十年为尺度做个对比,2008年7月,中国的M2是44.6万亿,到2018年7月是177.6万亿,刚好是4倍。也就是说,现在的钱是十年前的4倍。然后你再看看房价,现在是否也刚好是十年前的四倍?
肯定有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房价不止十年前的四倍,不过还是那句话,中国很大,每个地方的房价涨幅都不一样,全国平均来看,我相信跟四倍这个数字不会偏差太大。上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吧:




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但总体来说在3-5之间。可见房价的涨幅基本跟M2涨幅一致。为什么房价那么高?因为市面上有那么多钱啊。为什么房价涨得那么快?因为钱增长得快啊。为什么感觉买房越来越难了?嗯,问到关键点,同时也是敏感点了——因为钱印出来了,但是没有到你的手上啊。
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做蛋糕,生产关系则决定了怎么分蛋糕。你能分到多少蛋糕,一个要看蛋糕做得有多大,另一个要看这蛋糕怎么分。
从做蛋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思考是不是因为房子这个蛋糕做得不够大,所以我们分不到蛋糕?房子本身值不了那么多钱,真正值钱的是土地,而一个城市如果人口持续流入的话,土地就理所当然会紧张、稀缺,人多地少啊。比如说北京,每个老北京都不想离开,我们祖上N代就是北京人,我凭什么要离开?我离开北京能去哪?——这话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人家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确实不该走啊。
但是外面的人又想进去,他们也有理由:北京是中国人的北京,不是你北京人的北京,我是中国人,凭什么不让我来?——这话有没有道理?当然也有道理,谁敢说北京不是中国人的北京?宪法规定了中国公民可以自由迁徙啊。
那么一个不想走,一个想来,这样持续下去会怎么样?人口暴增,房价也必然暴涨呗。
从分蛋糕的角度出发,我们先学习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房子和别的东西一样,它的价格所体现的就是市场上对它的供求关系。只要交易市场是自由的,那么最终形成的价格就是合理的。如果从钢筋水泥等材料成本或是从建筑工人的劳动力成本等角度来看,很多地方的房价当然都不合理。但问题是,这个价格就是有人在买啊?
房价的本质是什么?代表房价的那个数字,不管是1万一平方,还是10万1平方,它意味着什么?经历过高考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怎么制订出来的。比如说,北大今年在广东省要招100个人,而广东省第一志愿填了北大的考生中,第100名刚好是700分,那么今年北大在广东的录取分数线就是700分。换句话说,这个分数线并不是根据什么公式算出来的,而是按照录取名额去“划”出来的。
同样的,房价也不需要通过什么公式去算,而是买房者用货币竞争出来的结果。我们假设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某个城市里所有出售的房子都是一样的,没有地段、面积之区别,而且也没有购。现在这个城市里有100套房拿出来卖,而想要买房的人有200个。那么,前100个买房者愿意出多少钱,这个城市的房价最终就是多少钱。如果有100个人愿意出100万,而你只能拿出99万,那你就买不到了,你就会觉得这房价“太高”了。
所以,当你惊讶于“房价这么高”的时候,其实是因为真的就有那么多人出得起那么高的价格,把房子买走了。房价只是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是购房者竞价得出的,说不上公不公平合不合理。我们真正应该质疑和思考的,是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比如,为什么有的人能买得起房?他的钱是哪来的?这钱是他应该得的吗?是否我付出了更多,比他创造了更高的社会价值,但拿到的钱却比他少?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但并不是房价,而是有一些人不劳而获拥有买得起房的钱,另一些人辛苦创造的价值却被剥夺。如果我们还是只看到“房价太高”,那就是打错靶子了。

6
做蛋糕和分蛋糕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它存在于每一个方面,房价只不过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焦点。近四十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在做蛋糕方面的进步独步天下,蛋糕越做越大,也把自己做成了世界前三的大国强国。简单总结下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一是建国头三十年打下了全面的工业基础,并培养了数量庞大的有着基本文化知识的人口——别笑话那时代的文化水平,要知道同期多少国家里还遍地是文盲,中国至少是扫盲了。
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适合搞经济建设的天性,只要当政者不瞎折腾,给个不错的环境,他们就能玩命干。为什么中国的用工成本不断上升,那么多外企还是愿意留在中国?像中国工人这样的优质劳动力,走遍天下也不好找啊。2009年的《时代》周刊把中国工人选为封面人物,实至名归。
三是奇葩的人口结构。这四十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先是鼓励生育,生出来大量劳动力;然后突然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下一代的数量直线下跌。再加上领先世界的女性就业率,劳动年龄的人口比例高到爆表。就好比一个家庭里,第一代生了五个孩子,男的女的都在工作,而第二代一共也只生了五个孩子,每对夫妇只需要抚养一个孩子,有这样的人口红利,干啥事不容易?
也就是凭着一直能把蛋糕做大,掩盖了所有分蛋糕的问题。就算分得再不公平,也总能保证所有人分到的蛋糕是够吃的,而且是越来越多的。当住房开始商品化以后,中国遇到了第一个尖锐的分蛋糕问题,毕竟房子这块蛋糕受制于土地,供应总是有限的,当太多的人争取固定数量的(土地上的)房子,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居者有其屋”这个观念,中国人迟早会放弃。“有房”不是刚需,“有房住”才是刚需。当后来者都买不起房,那就租吧。你现在觉得租房一辈子是不可接受的事情,迟早总会接受的。国家近两年来已经释放了足够多的信号,以后在大城市里,租房会是主流,而买房除了置换之外,就是后来者中出类拔萃的那一小部分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也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的主流模式。过去十年里来了就能买房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所以房价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除了房子这块蛋糕,其他蛋糕,也做不大了。这也很正常,正如“房价不能长到天上去”,GDP也不可能永远是高增长。2018年的中国,就已经接近这个拐点了。
第一,科技红利吃完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技术发展,多数都是在吃半个世纪以前的基础科学老底。而基础理论已经很久没有大的突破了,像可控核聚变这种当年认为不久就能攻克的技术,搞了半个世纪也一直搞不出来。近年来几乎所有大众知道的科技成果,都集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现在的汽车本质上和半个世纪以前的汽车没啥不同,半个世纪前人类登上了月球,现在也还是只能登上月球而且也还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再远的地方去不了。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以前因为落后一直在追赶,现在快要追上了,难免也要撞上这堵墙。
第二,人口红利吃完了,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吃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上面说到过去四十年里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红利,相应的,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黑洞,毕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中国发达程度不及日本,但少子化问题比日本还严重,生育率已经低到惊悚。悲哀的是,目前看不到解决的希望。长期以来的一胎化让城市里的人们习惯了把所有的教育成本都花到一个孩子身上,这个社会的育儿成本就是按照“一对夫妇养一个孩子”形成的,如果你生了两个三个,你的孩子就必然无法享受平均水平的教育和其他亲子活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中国人如何能够接受这一点?
第三,在分蛋糕这事上,中国一直是有很大问题的。过去由于蛋糕总能越做越大而掩盖住的分蛋糕的问题,总会有暴露什么是爆发出来的时候。为了保住帖子,这方面不敢多说,点到为止,大家心里有数就好。

7
蛋糕怎么分,这就是一个国家里最核心的权力。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在中国,这个权力完全由政府掌握,而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资本的力量是可以参与到分配制度的制订的。事实上在近几年的中国,资本试图参与权力游戏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动向,当然作出这种尝试的资本家背后也多半是有某些派系的当权者支持,但总的来说,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中国私人资本,无论是出于自保也好,出于野心也好,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赚钱了。某某党对于“资本家干政”这种事情保持了一贯的排斥与警惕,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本还是只能在边缘轻轻试探几下,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权力,被官方警告之后就马上缩回去了。有大众熟悉的几个大富豪都是参与者,这种事情很敏感,就不具体说了,也不想陷入阴谋论的撕 逼。
中国的政府形态是全能型,包揽了一切的公共事务与权力。虎扑上经常有人骂刁民“什么事都赖政府”,固然不讲道理的刁民是很多,但本质上也是因为在中国大家习惯了政府什么都管,既然有那么大的权力,那就得背那么多的锅。
在中国,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里一切都是公权力说了算的,前面说到印钱,说到分蛋糕,为什么你分不到蛋糕?因为你不掌握权力,或者说离权力不够近。离权力越近,分到的蛋糕越多,在中国一直都是这样的。有些人觉得我也没去巴结权力,我就做个小生意,也能赚到钱啊?一是因为你赚的那点小钱权力还没放在眼里,二是你运气不错,要知道中国创业成功率是多少破产率又是多少,去问问任何一个做生意的亲友吧。
举个例子,某个首富级别的地产大佬,有段时间为拿不到地而苦恼,找了无数门路想结识某省总督,但该总督不是个目光短浅的贪财之辈,并不鸟该大佬,真是有钱都送不出去。后来经高人指点,大佬斥巨资买下处于困境中的省会足球俱乐部并包装宣传,使之成为城市名片,于是总督态度登时大变,随时可以坐下来吃饭喝酒了,拿地什么的也都原则上没问题了。
如果说这个例子太大离常人太远,还可以去问问搞餐饮的熟人,问下他们的消防是怎么通过检查验收的。基本上这一块就是你做得再好,想挑你毛病也能挑出毛病;看你顺眼了,你怎么弄都行。至于怎么才能让手握权力的人看你顺眼?这个就自己琢磨去吧,也许是因为你长得帅吧,哈哈。
我看到这个帖子里,383楼的JR觉得“权力”在“变好”,说“这么些年,公家单位的工作作风和灰色收入问题是改善还是加重,你我有目共睹,闭着眼睛说话也不好。”确实,某某人对体制内作风的整顿是有目共睹的,我自己算得上是亲历者。曾经我家楼下就长年停放着两辆公车,一辆是我爸单位的,一辆是我妈单位的,平时我想开哪辆就开哪辆,可以随便薅社会主义羊毛。不过因为我这人一直有点迂腐的书呆子气再加上在外打工,在家的时候不多,其实也很少去开。自从整风开始后,突然间公车就不让开回家了,我是真的再没碰过,不只是不能开,连坐上去都不行,我爸妈买菜都不敢开着公车去了。
除了公车私用问题,诸如上班纪律、公款吃喝、年节滥发礼品等各方面,经过整肃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但,这些只是最细处的东西,只不过让权力的任性稍微收敛了一下,对权力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437楼说“被打死的都是站错队和不长眼的”,这也没错,虽然两个人说的不是一回事。说透一点,现在权力不能像以前那么张扬地享受了,不能大吃大喝,不能开着公车到处转,不能十点上班四点走,但是该捞的好处该赚的钱一点也不会少。总之一句话:小头没了,让群众看着舒服点,但大头人家还留着呢。如果还是不明白,我再举个例子(其实说得越具体就越危险):某某市某某区某某街道的一个小派出所,一年用在宣传上面的费用就是200万,你说一个派出所有什么需要宣传的?不就是做几个横幅海报张贴一下吗?这其中的玄机,混过社会的人都懂。又比如,某某县申请到一个几千万的基建工程,钱批下来了,要搞招标。县里面的各个土老板闻风而动,带上钞票直奔话事人家里,但该话事人不为所动,坚决不收,为何?最后中标的是他亲戚,懂了吧。这两件事都算是我自己接触到的,花了200万宣传费用的那个派出所,我前老板也在这200万里面接了一部分生意;被话事人拒贿的土老板中,有一个是我姑丈。
其实这种事在中国到处都是,是不是谁亲历的并不重要。总之在这个国家,以前是现在也还是权力大于一切,越靠近权力的人,能分到的蛋糕就越多。就算你再有钱,在权力面前也只是蝼蚁,所以真正的有钱人看了步行街上流行的“亿万富翁和X级干部谁更牛逼”这种话题只会失笑。如果亿万富翁没有在这个X级干部的地盘上做生意,那么两个人不会打交道,说不上谁更牛逼,反正谁也不能拿对方怎么样。但若富翁的生意所在地恰好归这个X级干部管,那么富翁必须把这个干部伺候得舒舒服服,不然随时会被权力教做人。霍英东够牛逼了吧,人还不只是有钱,都做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级别了,当年开发广州南沙的时候,被小小一个区委书记整得欲 仙欲死,竟至于到了当众落泪的地步。后来那个区委书记落马,传闻还是霍老实在忍无可忍直接上中央找了高层的结果。如果换了个没有高层关系的普通富人呢?
做生意的人或是做过销售的人都知道,“政府单”不好拿,可一旦拿下来,利润就是最高的。私企会为了一毛几分钱的差价跟你喋喋不休,唯有政府最豪爽,只要关节打通了价格那都不是事。前面说到华为公积金的那个例子,很多人感慨连华为都这么小气,连华为员工都这么苦逼,我们还怎么混?但是体制内就大方得多,很多单位和国企的公积金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上限来交的,对比华为的下限,高下立判。像深圳的公务员,除了上限的公积金之外,还另发住房补助(分级别,一个月2400起),对比起同一个城市里的华为总部员工,真实收入差不到哪里去。

8
某某党执政七十年,经历了狂热的理想主义、短暂的虚无主义、彻底的实用主义,发展到今天,意识形态色彩事实上已经很淡了,像《人民的名义》里面刘新建那样能背诵XXX宣言的党员,100个里面未必能有一个,甚至能读过宣言的,10个里面我估计也找不出一个。彻底的世俗化、实用化是好还是不好,这里我不作价值判断。但某某人显然并不喜欢,所以我们会看到近年来意识形态宣传的东西突然增多,体制内的人对于各种学习各种心得体会更是叫苦不迭。这事是好还是不好,我同样不作价值判断,但我觉得这至少说明了某某人还是有理想的,并不认为是纯粹低级趣味的个人崇拜。
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僚的利益冲突是个永恒的矛盾。多数时候最高统治者其实都是想让百姓过得好一点的,毕竟这是统治的基础。只是在执行过程中,限于个人能力与盘根错节的官僚集团阻碍,大部分改革都没能贯彻到底。对于皇帝来说,在保证自己权力的前提下,钱发到老百姓手上当然好过集中在官僚地主手上,可是如何监督和制约官僚的权力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几千年。
站在中央的角度,其实并不希望看到房价涨得太高。但是当天量货币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时,房地产就成了出道即巅峰一巅十几年的最大投资热点。不管放了多少钱出来,大部分最终都流向了房地产。毕竟在所有的投资品中,除了难以大涨的黄金之外,房子永远是最靠谱、相对使用价值最高的一种。如前面所说,房价本身没有问题,它基本是对应M2规模的,真正有问题的是房子作为十几年来最为保值增值、同时又兼具最基础使用功能的商品,到底被谁所拥有。由于分配制度的问题,某些人手上掌握了很多房子,如果再不控制的话,当代住房兼并问题简直有如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一样,成为最大的社会矛盾。中央当然不会坐视这种情况恶化(虽然反应速度一如既往地迟钝),大城市里的限购政策还是很对症下药的。限购对于房价上涨的遏制立竿见影,只要限购不松,未来房价不会成为大问题。
房价不再暴涨了,但百姓手里没钱的问题,还是没法解决。大家要记住:分配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至于房价什么的,那都只是表面。百姓没钱,内需就拉不动;出口不增长的情况下(已经是世界工厂了,产业不升级还能增长到哪里去),拉不动内需就意味着企业也赚不到钱;企业赚不到钱,百姓更没钱……这就是当今的毅种循环。
手上拿着钱的人,要么想方设法转移海外,要么放着不动。中央当然也不允许这帮人搜刮了财富就跑出去,去年开始外汇管制异常严厉,就是摆明了要关门打狗,哪怕误伤了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友人也在所不惜——中国现在已经有底气偶尔得罪一下洋人了。有一段时间老王被敲打,小王也收敛许多,真正的原因就是老王大肆购买海外资产的做法引起了权力的不满。中央的目的就是要让财富留在国内,现在门是关了,可这狗该怎么打?那就只有长老们才知道了。蛋糕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每一届当权者都会把蛋糕瓜分完,那么等到下一届上来的时候,就必须从上一届手中抢蛋糕,毕竟你没法另外再做一个。之前的做法是你把蛋糕让出来,已经吃进去的就算了,归你了,大家都是朋友嘛。但是蛋糕在阶层之间分配不公,总会引发各种矛盾的,当矛盾越来越大的时候,那就不只是把还剩的蛋糕交出来就行了,已经吃进去的也总得吐些出来,要不这游戏玩不下去啊,凭什么你们闷声发了大财,要老子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各种问题积累到了今天,必须要有一场伤筋动骨的深化改革才能继续前行。以前那种各捞各的、有钱一起赚、各有各地盘的和气生财模式已经到头了,以后铜锣湾只能有一个浩南。




9
天下大乱——重归一统——一穷二白——财富积累——贫富分化——矛盾激化——改革——成功续命/失败恶化,这个周期几千年来重复过很多次,本朝也没跳出来。本来现在是到了要深化改革的时候,某某人也确有这个野心。但是一来我并不看好他一个人能干得动几十年来形成的权贵集团,从能力和决心上都不看好;二来,当今中国面对着历代都没有过的人口危机。劳动力雪崩的可怕可能超过所有人的想象。我们一向习惯说日本被老龄化困扰,但中国的老龄化与少子化危机已经比日本还严重了,而我们的人均GDP还远不及日本,前景实在不妙。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多交社保?任凭官方再怎么宣传交得多以后拿得多,大家心里清楚目前人口红利犹在的情况下很多省份的养老金都出现亏空了,以后人口黑洞的时代谁还能指望靠养老金生活?不谈精神享受的话,现代社会里生养孩子肯定是亏本生意,生得越多亏得越多,少生和不生就是占了便宜。但如果占便宜的人太多,最后只能是大家一起吃亏。有的人觉得我不用生孩子,存多点钱,以后用钱养老比孩子靠谱多了。这种想法能实现的前提是整个社会保持着能维持世代更替的生育率(2.1)或至少不要差太多,而2016年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跌破1.3,2017年的国家统计年鉴更是直接不敢公布了,可以想象这个数据的下滑会有多惊人。如果现在大家都不生或者只生一个,到你老了以后,有再多的钱,又能买到什么?社会财富终究是年轻人创造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去创造财富,你的钱也就只是一堆纸而已。任何国家,养老的本质都是所有年轻人养所有老人,不是靠政府养老,也不是靠钱养老。当老人比年轻人还多的时候,解决养老问题只能指望机器人了,然而一个没有年轻人的死气沉沉的社会,就算未来机器人真的发达到能完全代替人类去照顾老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更何况,最顶尖的阿法狗离强人工智能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10
说到某国的未来,如果站在虎扑主流青年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比较悲观的。得益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生产力,吃饱饭肯定没问题,但是习惯了GDP一直增长、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提高的人们,现在开始要有心理准备了。行业萧条、失业率飙升、大量企业包括一些知名企业破产、公共服务退化、基建停滞等很多人这辈子没见过的情景,离我们不会太远。
但是对于真正的底层,未来五到十年的世道倒说不上会变差。全面脱贫并不是随便说说的,极端贫困的人口,几年内基本上可以解决。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收入稳中有升,生活质量可能还会略有上升。这一轮危机扼杀的,是体制外普通工薪阶层向中产上升的机会,同时也会顺便把一部分倒霉的中产踢出去。本世纪以来,多数青年人所向往的拿到一张大学*河蟹*、努力工作然后升职加薪,买房买车这样的原以为是“平凡”的人生路,以后恐怕会难走得多。
经济失去活力了。在科技红利消失、人口红利消失、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至少5年内,社会将一直处于整体“缺钱”的状态,所谓的风口越来越少,当然不排除会有人刻意去炒作出来一个风口,但最后肯定难成气候。反映到微观层面,就是你会发现社会上的“好工作”职位越来越少,以往财大气粗的名企也会减少招人或是变相降薪。企业里中层以上的流动性趋弱,因为选择变少了,人们也更珍惜现有的饭碗,这也导致年轻人要升上去变得更难。
一线和强二线的房价不会下降,如果政府放松调控的话至少还会有一波猛涨,当然我认为整体不会放松。全世界的人口趋势都是集中化,中国也不例外,越大的城市人口流入会越多。乡村的凋落会加速,大部分乡镇人口在未来十年内都会集中到县城。
以后的一二线城市里,买房将成为一件小众化的事,人们在观念上和事实上都习惯了租房生活一辈子。房价会慢慢涨,而房租会涨得更快,到最后房子的投资价值回归正常水平,收益率和其他理财不会差太远。
体制不会有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分蛋糕的形式也还是维持原状。但是原来拿走了大部分蛋糕的人也很难分到更多的蛋糕了——这是一个蛋糕已经做不大甚至在缩小的时代。低端消费持续增长,中端消费的下降速度最快,而高端消费在维持一段时间后也将萎缩,最终实现消费降级。前文所说的“奶头乐”产业会保持兴旺,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世界与娱乐内容中消耗越来越多的时间。
体制内部出现分化,相当一部分地区的边缘人群如合同工、职员雇员、弱势国企的员工将被抛弃,因为蛋糕小了,养不起了。公务员还是铁饭碗,可能日子会苦一点,但收入不可能大幅减少,相对于体制外还是很有优势的。

11
写到这里,也该草草收个场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普通人,该怎么做?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不一定对,你看看就好。
如果你还没上大学,那么不要把大学学历看得很重。除非你真的有自信能考上很好的大学,或者家境不错就想在大学里享受青春。读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专业,甚至是很烂的野鸡大学,真没什么用。未来的低端白领在收入上一定是不如普通蓝领的,连所谓的社会地位都不一定比得上。
如果你是大学生,衡量一下你学的专业在未来有什么前景。医学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文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吃香,金融就未必了。如果你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种,你还是多花点时间去学学英语或者是准备公务员考试吧。
对于多数青年来说,进入体制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你是什么C9高材生那就当我没说。但是进体制一定要考公务员,那些职员雇员之类,除非实在走投无路才应该考虑。
能进大公司就进大公司,即使钱少一点也无所谓。以后中小企业的寿命会越来越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有10000家公司开业,但同时有11000家公司倒闭。进不了大公司的话,就选择那些传统一点的小公司,有口饭吃就行。因为炒房被遏制,资金又出不了国门,以后你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奇葩新公司,其宣传的主营业务天花乱坠云里雾里,但稍一较真的话就会发现并没有立足点。这种公司一百个里面未必能做大一个,纯粹是资产者的游戏。
一定要警惕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合搞出来的那些理财项目,比如什么基建项目融资之类。现在多数地方政府都缺钱,而且还有过往的亏空。人穷到没办法的时候,就会一次次突破底线。看好你的钱,至少未来5年内它不会被通胀稀释太多。
如果你想赚钱的话,可以考虑这几类行业:一是“奶头乐”行业,二是养老行业,三是底层的消费升级相关行业。对于虎扑主流人群来说,未来几年会是个消费降级的过程,但是社会上还是会有一些之前消费太低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消费存在升级的空间。比如说,你觉得原来吃麦当劳现在吃麦肯基是消费降级了,但是中国这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群,吃上麦肯基也算是消费升级。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在底层的消费升级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商机可以挖掘的。
匆匆说到这里,以后如果有新的想法,再来更新这个帖子吧。感谢这几天来一直关注的JR,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下行周期里猥琐发育,以后都能有浪起来的一天。
(责任编辑:www.gongwin.com)
分享到: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