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当前位置: IC网站 > IC Datasheet >

《财经国家周刊》:成芯-芯片西部风暴(2)

时间:2010-12-07 19:51来源:gongwin.com 作者:省芯商城 点击:
2007年,成芯正式投产时,成都市官员曾表示,在成芯模 l 式中,政府与企业相互易位,政府的参与度更大、投入和风险也更高。 成都市政府人士说,在项

  2007年,成芯正式投产时,成都市官员曾表示,在“成芯模l式”中,政府与企业相互易位,政府的参与度更大、投入和风险也更高。
  成都市政府人士说,在项目敲定前,项目决策者曾经组织团队,进行过专门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但最终的结论还是认为可行。
  随后,成芯以远超常规的速度建设推进。
  2005年9月,成芯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后于2010年2月变更为22.5亿元),成都高投和成都工投分别占股60%和40%。
  2006年6月28日,成芯一期项目主体工程提前20天封顶。
  在这个速度背后,是当地不遗余力的强势推动:成都市政府有专人协调计委、经贸委、财政、外经贸、国土资源、税务、质监、环保、工商、电力等涉及的所有部门,协助成芯办理相关手续,而在建设过程中,当地基建力量也大量抽调支援:一个例子是,在建设高峰时期,甚至有100多个施工队,超过2000名工人在成芯工地同时施工。
  2007年5月16日,成芯第一批产品下线,当年6月19日,成芯成功量产。
  在成都官员的算盘上,成芯更代表着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预计成芯2008年就将实现逾10亿人民的营业额,而按照芯片业界估算的1:14的产业带动率,这将带动当地l逾140亿人民币的产业发展——这还没有计算成芯带动产业聚集后释放的更惊人能量。
  闲置的产能
  按照成都市政府与中芯国际当时的预期,成芯预计2007年末产能达到每月13000片,2008年达到月产20000片。此外,双方还计划继续增扩产能,在2007年内新增两条8英寸生产线,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月产70000片,“到时成芯的产能有望进入内地前三”,当时,张汝京表示。
  但一直到成芯被转让时,它的产能也没有超过20000片,而此前计划中新增的2条生产线,最后只到位了1条,而且在一些员工眼中,2007年末引进的这条芯片生产线,更成为成芯后来亏损的主因。
  芯片人士透露,在2005年以后,由于6~8英寸市场需求稳定,技术方案成熟,所以国内企业投建芯片厂时,很多都向海外厂商购买二手设备组建生产线,以减少前期的大量设备投资。
  成芯也是如此,2007年投产的首条生产线来自中芯国际上海工厂,而第2条生产线的设备,则于2007年底,由日本尔必达引进。
  “这条生产线耗费了约1.5亿美元,却全部打了水漂。”10月12日,一位曾在成芯工作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些设备中,少部分安装后故障频发,“用了几天就没用了”,更多的则直到TI接手时,仍然在仓库中闲置。
  该员工质疑说,由于这批设备是由中芯国际引进,却是由成都市政府买单,所以在过程中,经手者可能利用政府对行业的不熟悉,通过内幕交易牟利。
  这一说法受到有关各方否认。
  “这是员工的误解。”高新区负责人认为,中芯对内部的财务控制相当严格,而在成立成芯时,成都市政府也对公司的管理和财务有特别的管控,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都是由政府派驻,重要的财务支出都受到评估,引进尔必达生产线前也同样经过成都市政府的认可。
  “一个例证是,在并购成芯前,TI做了详细的尽职调查,他们认为,成芯的财务管理和财务资料是无懈可击的。”高新区负责人说。
  高新区负责人表示,日本生产线部分闲置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市场形势已经变化,如果设备投入使用,还需要增加投入,而并不能带来新的产能。
  DRAM崩盘
  不论如何,自2007年开始的DRAM(动态存储器)市场大崩盘,是成芯项目失败的直接导火索。
  在芯片行业,厂商大都有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的擅长工业控制,有的擅长消费电子,有的擅长通讯,诸如此类。而自起家开始,中芯国际就一直投重注于DRAM,而在投产之初,成芯的定位也是DRAM代工。
  然而,成芯刚刚投产,就遭遇了本世纪以来芯片业最惨烈的一次崩盘。通常来说,一般一个芯片的产业周期都不少于2年,多的甚至能达到3年以上,但在2007年时,由于70纳米的DRAM价格下跌远甚于生产成本下跌,这一产品仅仅投入市场1年,就成为有史以来最短命的芯片技术。
  这令全球芯片业一片哀鸿,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DRAM厂商全部陷入亏损,其中中芯国际全年亏损4800万美元,并不得不于2008年3月31日宣布放弃存储器生产。
  成芯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殉难者,发展的计划被全面打乱。从日本购买的生产线闲置,计划扩建厂房的工地也不再投入建设,现有生厂的代工产品,也由DRAM转向逻辑电路芯片代工。
  这一转身并非一蹴可就,从设备、工艺、管理乃至客户关系,全都需要进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
  屋漏更逢连夜雨。在这个调整的关键时刻,震动四川的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接l踵而至,全球芯片市场亦进入衰退,成芯也再未见到翻身曙光。
  矛盾渐生
  现实一步步偏离预期,曾经的亲密无间逐渐被矛盾代替。
  一位当地消息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洽谈合作时,张汝京曾向成都方表示,成芯计划于2008年就开始盈利,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自投产开始,被寄予厚望的成芯就一直在不断亏损,而且失血日甚。
  一位当地芯片业人士透露,在2008年成芯亏损后,成都就曾考虑提前撤资,最终张汝京亲自飞到成都与当地官员交涉,成都才继续维持投资,但翻过一年,形势依然没有改观。
  成芯员工透露,期间张汝京曾认为成芯员工能力太差,屡屡到成都督阵,并多次更换成芯的业务负责人,但成芯业绩始终未有起色。
  另一位成芯当地员工则说,其实成芯在业务上并未有失,DRAM虽然没有赚钱,但也未真正亏本,更改业务方向后,新的业务其实还在少量的赚钱,“亏损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日本线的拖累,以及产量的不足。”
  这位员工指责的核心含义是,按照中芯的业务流程,所有的客户订单都是由中芯国际统一承接,再分解到各个工厂生产,在市场需求不足时,中芯将更多的业务调拨给了自己的嫡系工厂,而不是分派到地方政府投资的成都、武汉和深圳工厂。
  “这个问题无法求证。”一位芯片业资深人士说,在中芯国际这样的庞大企业内部,订单的分派会有较为严格的流程,一般不会进行这样的操作,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每家工厂产量不足都是正常情况,“即使订单真有所分流,由于政府自身不具备业务管理基础,只能由中芯国际管理,不论如何做,都在游戏规则之内。”
  回购生变
  2009年,成芯亏损仍无改观。但即使如此,如无意外,成芯的最终结局,依然有可能是中芯国际在未来某个时刻,将成芯以适当的价格回购,虽然过程并不完美,但也全始全终。
  但竞争对手对中芯国际的打击,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芯片代工行业,最强者一直是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中芯国际凭借产能扩张大举追赶,也进入了尾随其后的第二阵营。
  张汝京与台积电掌门人张忠谋曾是旧日同事,但随着中芯国际扩张对台积电的威l胁日增,双方关系日益恶化。
  自2003年底开始,台积电就一直没有停止对中芯国际的诉讼狙击。中芯国际一度在上市前、申请外资财团融资前等关键时刻遭到台积电起诉,此前也曾因败诉赔偿过1.7亿美元。
  这一切直到台积电的最大一次胜利,成功将这一段历史终结。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和台积电就一起专利官司达成和解协议,根据协议,中芯国际将分期4年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同时向台积电定向发行10%新股。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也被迫离职。
  对成芯来说,这带来的两个变化是,随着与成都关系紧密的张汝京离职,双方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增强;此外,2亿美元赔偿金也令中芯国际本就极度困乏的现金流更加紧张,短期内再无余力按照原定计划完成成芯回购。
  消息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张汝京离职不久,成都官员就曾专程拜访中芯国际新任高管:董事长江上舟和总裁王宁国也曾飞赴成都与政府交流,商讨延期回购或以其他的变通方式回购成芯。
  但是,此时成都已经有了新的选择,也就有了新的想法。
  TI入局
  “第三者”名为TI。
  早在2006年,成都与TI其实就有过接触。当时TI在东南亚多个城市选址建立封装测试厂,并曾考虑成都、西安、深圳等地,但考察之后最终落地菲律宾。
  时隔3年,TI重新与成都展开接触,并表示有意接手成芯。
  业内人士透露,TI入局的原因在于,2009年以来,TI一直因产能不足遭到海外客户抱怨,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扩张模拟芯片产能,但如果新建工厂,则至少需要1年半的投建时间,于是TI把目标对准了海外并购。在此前不到1年时间中,TI已经先后收购奇梦灰和飞索两家厂商的旗下工厂。
  业内消息人士透露,早在2008年末,成都市政府官员就已经开始与其他芯片厂商接触,谋求接手成芯,但最终并未落实。
  2009年末,由于中芯国际暂时没有回购成芯能力,TI接手成芯正当时机。虽然2010年3月中芯国际也向成都提交了延期回购的方案,但在比较之下,TI提出的条件显然更加诱人。
  业内消息人士透露,TI除了购买成芯现有的设备与资产,雇用现有员工,还将在成都建设1座全新的芯片厂,1座封装测试厂,并把芯片设计中心放到中国,形成一个从设计、生产到测试的完整的制造基地。
  “我们专门做了评估,从产业的前景来看,从后续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来看,从最终可能形成的产业规模来看,从政府能得到什么看,怎样对成都是最好的选择。”高新区负责人说,成都有三个选择:引入TI、继l续与中芯国际合作、或是自己聘请职业团队运营成芯,最终确定与TI合作。
  2010年7月,成芯股权在西南产权交易所挂牌:根据设定的受让方资格条件,TI是唯一可能的竞争标者。
  其后,虽然中芯再度努力,但已无力回天。
  10月15日,TI以现金与其他投资形式,正式收购成芯。
  一位当地人士认为,成芯最终被TI收购,是诸多偶然因素“撞车”所致。
  在其逻辑链条中,如果不是DRAM的大崩盘,成芯不变更业务方向,“日子会非常滋润”;或者没有遭遇地震和金融危机,市场不受影响的话“依然吃得饱”;即使如此,如果没有引入日本线,“成芯不会持续亏钱”;如果不是台积电的官司胜了中芯国际,“即使成芯亏钱中芯国际也会回购”,其中缺失了任何一环,成芯的命运都会有巨大转机。
  事先没有想到的最坏可能,全部成为了现实。
  这一切是否真的全是偶l然?
文/《财经l国家周刊》记者 王云辉
(责任编辑:www.gongwin.com)
分享到: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