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当前位置: IC网站 > IC Datasheet >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芯片困局

时间:2010-12-07 19:59来源:gongwin.com 作者:省芯商城 点击: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芯片困局
  成芯转让引发的产业震荡远未平息。
  2010年10月22日,武汉市政府与中芯国际宣布,双方将联合注资共同运营武汉新芯半导体制造公司(下称新芯)。
  这意味着,同属“成芯模式”,同样经营不善,同样正面临海外资本收购威l胁的新芯得以免于出售命运。
  消息人士透露,在成芯确定向TI出售后,中芯国际就已展开“武汉保卫战”,其形势一度重演成都故事,最终依靠业界人士的呼吁,并有高层的紧急介入,才得以保全新芯。
  成芯与新芯同为中芯国际投资,以同样模式运营,最终结局不同。其中折射的问题是,在地方政府诉求与国家产业发展之间,在引进外资与扶持本土产业之间,或当早作抉择。
  而对中国发展中的集成电路产业乃至战略新兴产业而言,找到更为实效的规划与扶持方式,才能避免更多成芯故事的上演。
  本土芯片保卫战
  对成都市政府而言,成芯最终是盈利还是亏损,是中芯国际回购还是TI并购,都不会是最关心的问题。
  原因在于,创建成芯的首要任务,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很赚钱”的公司,而是以芯片概念“卡位”,拉动产业链聚集,而这个任务,在成芯成立后早已经完成。
  如果只看投入产出,成芯项目总投资为4.2亿美元,但到2010年7月,成芯挂牌转让时,挂牌价格仅为11.88亿人民币。
  成都更看重的是,在2003年引入英特尔之前,成都还没有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的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不到20家。而现在当地已聚集1家芯片厂、5家封装测试厂、80余家芯片设计公司,10余家配套企业以及全面的产业链;芯片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2009年产值248亿元,稳居中西部首位。
  用成都市政府官员的话说,成都已经成为环渤l海、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芯片“第四极”。其中,成芯起了多少作用无法估算。
  有专家认为,成都电子人才众多、优惠政策较好等原因对产业链拉动更大——但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这没有疑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TI的入局令成芯得以“发挥余热”,由于能带动更多的芯片厂、封装测试厂和设计中心,成都自然乐见其成。
  但如果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成芯被收购却会对中国芯片产业带来较大影响。
  虽然芯片设计才是芯片行业技术最复杂、含金量最高的创新前沿,但由于芯片业的特殊性,芯片制造对产业的拉动力远非其他行业可比,往往芯片制造才是“拉动两头”的产业核心。
  与芯片设计企业可以“小作坊经营”不同,芯片制造是高投入慢回报高风险行业,投建一条线动辄需要数十亿人民币,建设周期至少需要1年到1年半,而且失败率高,本土企业愿做能做者寥寥,失去成芯线对本土产业的打击,并非轻易能够弥补。
  半导体调研机构isuppli中国区高级分析师顾文军表示,包括成芯在内,中国国内做模拟芯片代工的8英寸生产线只有3家。2010年以来,芯片产业重新抬头,产能紧张后,代工厂大多确保国际芯片厂商的大订单,中国本土设计公司即使加价10%~30%,也难以拿到足够的产能,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集成电路处处长孙加兴透露,今年上半年产业形势较好时,该中心曾联手行业协会,为本土芯片设计企业争取产能,但制造厂并未给予太大让步。
  此前,很多本土设计公司都能在成芯获得产能,但在TI并购之后,由于TI的业务模式不对外接单,最先进的技术也不会放在成芯,很多本土设计公司不得不回到去海外向外资厂求产能的尴l尬局面。
  对此,一位高新区负责人表示,成都市政府已经跟TI约定,在未来一段时间(约1年)的过渡期内,TI仍然会延续成芯的业务,对本土设计厂商接单。
  尽管成都有所考虑,但在过渡期之后,这些厂商何去何从,依然无人能够保证。
  这也是本土芯片业人士发起“武汉保卫战”的关键原因:目前,该生产线仍是中国本土的唯一一条12英寸存储芯片代工厂,虽然产能订单不多,但对本土芯片业和存储行业来说意义重大,如果被外资收购,产业的缺环将无人可替,无位可补。
  赶超锦标赛
  一位芯片从业人士说,成芯转让一事最让业界担心的是,芯片产业这个曾经的“一号产业”正在被地方政府放弃。
  中国的芯片产业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起步,其后由于受到种种波折,逐渐被国际上拉开差距,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加速追赶,但由于扶持财政分散,缺少龙头企业拉动,芯片业的整l体实力至今仍落后美国一代(2年)甚至更多。
  2000年,国务院公布18号文,加大对芯片业的扶持力度,是当时所有行业中最优惠的扶持政策。其时,无论行业内部,还是分析投资机构,都对中国芯片业充满期望:对2010年之前的市场年均增长率,没有一份市场预期低于30%,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速。
  政策的优势与产业前景的“光明”,在地方政府眼中,等同于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GDP的“赶超捷径”。
  一场疯狂的锦标赛就此拉开。芯片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一起,迅速掀起中国继彩电、冰箱和汽车之后的第三次重复建设浪l潮。

(责任编辑:www.gongwin.com)
分享到: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