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IC库存_LED灯_FPC连接器
当前位置: IC网站 > IC Datasheet >

新炼金术 奥修

时间:2014-06-10 13:18来源:gongwin.com 作者:省芯商城 点击:
新炼金术 奥修
新炼金术

目录


  本书内容为奥修谈论梅布尔柯林斯所著的「道上之光」。
第一章 向本来的样子臣服 第十章 服从内在的战士 
第二章 分离的意识 第十一章 生命之歌
第三章 感官刺激的欲望 第十二章 和谐的课程
第四章 欲求得不到的东西 第十三章 穿越人心
第五章 会让你变成什么也不是的权力 第十四章 放松个性的束缚
第六章 找出道路 第十五章 路被找到了
第七章 不一致的片断 第十六章 最后的秘密 
第八章 暴风雨之后的宁静 第十七章 无声之声 
第九章 你已经收获了

新炼金术

第一章 向本来的样子臣服

  有三句经文是转变生命的基本要素,就某方面来说它们是最终极的要素。第一句:成为无野心的。

  「把野心整个杀掉。」

  除非野心被杀死,否则你还是会在悲惨之中。野心是所有悲惨的来源。什么是野心?A想要变成B、穷人想要变富有、丑人想要变美。每个人都渴望变成别人,变成他本来的样子以外的东西。没有人对自己满意。那就是所谓的野心。

  不论你是什么,你都不满意。这就是野心。那么你就注定会在悲惨之中,因为你无法变成别的东西。你只能成为你自己;你不可能变成其它东西。其它东西都只是无用的、有害的、危险的。你可以浪费你的整个生命、你的整个存在。

  不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接受它;不要欲求它会变成别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无野心。无野心是所有灵性转变的基本要素,因为一旦你接受自己,许多事就会开始发生。但是第一件事……。如果你完全接受自己,会发生在你身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一种不紧张的人生。不会有紧张。你不想要变成别的东西;也没有别的地方要去。于是你就能够处于此时此地。不会有比较。你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再以别人的观点来思考。

  于是就不会有未来。野心需要未来,它需要成长的空间。它无法在此时此地成长;因为没有空间。这一刻是如此的渺小、像原子一样。野心需要未来;而野心越大,所需要的未来就越大。

  如果你的野心大到了无法被这一世填满的地步,那你将会创造出另一世。你会创造出天堂、你会创造出莫克夏、你会创造出重生的概念。我不是说没有重生。我是说你相信重生并不是因为它存在,而是因为你的野心大到了无法用这一世填满的地步。你对重生、转世的信仰,不是因为它是一件事实的缘故。你的信仰是因为有野心与欲望。转世也许是一种事实,但是对你而言那只是一件虚构的事。对你而言它只是未来、它只是可以让你进入的更多的空间。

  记住,你无法在现在这一刻成为有野心的。那是不可能的。不会有空间。现在这一刻像原子一样的微小,小到你无法进入它。你可以在它里面,但是你无法在里面有欲望。要存在的话现在这一刻的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要欲求的话现在这一刻的时间就不够长了。要欲求你需要未来、时间。的确,时间会存在是因为有欲望。对于这里的树木而言,是没有时间的。对于这里在唱歌的鸟儿而言,是没有时间的。对于星星、太阳与地球而言,将不会有时间;将不会有过去也不会有未来。

  你的欲望创造了未来。你的记忆创造了过去。它们都是你头脑的一部份。不要欲求,然后未来就会消失。而当没有未来的时候,你怎么能够紧张呢?怎么能够呢?如果没有未来的话,就不可能有紧张。而如果没有过去的话,如果你知道过去只是记忆、只是路上堆积的灰尘,那怎么可能会有忧虑呢?忧虑伴随着过去而来。而随着未来——计划、想象、投射,紧张就会存在。当过去掉落、而未来尚未开放的时候,你就在此时此地。没有忧虑、没有紧张、没有痛苦。

  无野心是指接受你本来的样子。但是那并不是指成长的可能性不存在。相反的,当你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时,转变就开始被设定了。你开始成长,但是层面是不同的。于是层面不在于未来,而在于永恒。

  要好好的了解这种区别。你有两条路可走。如果你走进未来,你就是走进头脑:一个虚构的、梦幻的世界。如果你不走进未来,那么从这一刻起一种不同的层面就为你敞开了。你可以进入永恒。永恒隐藏在这一刻中。如果你可以处在此时此地、处在这一刻,你就进入了永恒。如果你继续想着未来与过去,你就活在现世之中。现世就是俗世,而永恒则是涅盘。

  据说佛陀一再的说如果你可以处在现在,就不需要任何的静心技巧了。那就够了。它会做所有必需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是有野心的话,你怎么能够处在现在呢?

  有野心的头脑无法处在现在。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但是它无法处在现在。有野心的头脑总是离开现在。它在想着永恒;它在想着明天。它在想着下一世;它对此地的这一世没有兴趣。它对它应该变成的东西有兴趣。它对「是」没有兴趣;它总是对「应该」有兴趣。那种兴趣是非宗教性的。第一句经文是「把野心整个杀掉」,好让你可以处在此时此地,好让你可以进入永恒。

  「杀掉生命的欲望」——第二句经文。

  「杀掉生命的欲望」。生命的法则是非常矛盾的。如果你欲求生命,你就会错过它。那是错过它的最确定的方式。如果你欲求生命,你就错过了它;但是如果你不欲求它,你就会有丰富的生命。

  经由欲望,你就与生命背道而驰。那看起来很矛盾。那的确是矛盾的。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矛盾的法则。

  为什么当你欲求生命的时候你会错过它呢?为什么?事情不应该如此。就逻辑上、数学上来说,它不应该如此。如果有人欲求生命,为什么他会错过呢?它的作用机制是当你欲求时,你就再度进入了未来。而生命就在此地!生命已经是这样了,你怎么能够欲求它呢?只有不存在的东西才能被欲求。而生命是存在的。你怎么能欲求它呢?它已经存在了;它已经发生了。你就是生命。

  如果你欲求生命,你会错过它。经由欲望,你正朝着远离生命的方向离开。每一个欲望都把你带得更远。那就是有那么多人强调无欲的原因。佛陀或者那些谈论无欲的人并不是反对生命的。相反的,他们是赞同生命的。但是他们说:「不要欲求。」对我们而言他们好像是反对生命、否定生命的。他们并不是。

  我们经由欲望而一直在错过生命。那就是佛陀说:「不要欲求。」的原因。如果你不欲求的话会发生什么事呢?生命这件事将会发生在你身上。它已经一直在发生了,但是你无法看着它,因为你的眼光固定在未来上面。你在别的地方;你的头脑不在此地。生命在此地,而你不在此地,所以你与生命的会合已经变得不可能了。于是你会渴求生命、欲求生命,但是你会继续错过它。

  让生命发生在你身上。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要全神贯注的处在此地。不要有到别的地方的欲望。

  你开始欲求生命的那一刻起,你就变得害怕死亡了。事情注定会是如此的,因为对生命的欲求创造了对死亡的恐惧。并没有死亡这回事。事实上,没有东西会死;也没有东西能够死。那是不可能的。死亡这件事从来不会发生;死亡不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那么多的死亡,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死亡呢?为什么我们害怕某种不存在的东西呢?

  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欲求。对生命的欲求创造了相对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不了解生命,但是我们欲求生命。然后恐惧就进入了那个将会被摧毁的生命。

  我们看到死亡发生……有人死去。你有没有发现死去的总是别人、而从来不是你呢?死的总是别人。你从外界看到死亡;你还没有从内在看到死亡。你看到某人正在死去,但是你不知道在他最内在的核心中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你只知道发生在表面上的事。表面已经死了;它不再是活生生的,这个人无法呼吸了。但是在核心、在存在本身、在中心发生了什么事?你不知道。

  没有人观照过死亡。也没有人能够观照死亡,因为只有一种观照它的方式:那就是你走到你自己最内在的核心,并且在那里观照。但是死亡从来不会在那里发生。那就是佛陀会嘲笑死亡、克里希那会嘲笑死亡的原因。

  在吉踏经中克里希那对阿朱那说:「不要害怕。不要认为每个人都会死。」没有人会死;你无法杀死任何人。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能够被摧毁,甚至连一个微生物都无法被摧毁。毁灭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改变才有可能。

  生命继续移动着。一个波浪死去(看起来是死去的),然后另一个波浪又升起。只有形式的消失与新形式的出现,但是没有东西会死去,也没有东西会被生下来。

  如果没有东西会死去,那么就没有东西会被生下来,因为死亡只有在东西被生下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出生与死亡是两件谬误的事情。你在出生之前就存在了,否则出生是不可能的;而你在死后也将会存在,否则你将不可能会在此时此地。但是执着于生命的欲望会创造出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你停止欲求生命,对死亡的恐惧就会马上消失。而当对死亡的恐惧消失时,你就能够了解生命是什么。一个带着恐惧与痛苦而发抖的头脑是无法了解的。了解需要一种非常平静、不害怕、无惧的意识。

  欲求生命就表示害怕死亡。这句经文说「杀掉生命的欲望」,然后死亡的恐惧就消失了。而当没有死亡、以及对生命的执着时,你就会知道生命是什么,因为它已经发生在你身上了。你就是它!它不是某种外来的东西;它是固有的东西。它已经发生了。你正在其中呼吸着。你就像一条在生命海洋中的鱼,但是你没有察觉到它,因为你的注意力被未来占满了。欲望是指被未来占据。无欲是指活在此时此地。

  然后是第三句经文:

  「杀掉想要舒适的欲望、想要快乐的欲望。」

  它看起来非常的忧伤、沮丧、否定生命。它并非如此。你越欲求舒适,你就会感觉到越多的不舒服。你越欲求舒适,你就在为自己创造越多的不舒服,因为不舒服与想要舒适的欲求是相关的。

  你越要求快乐,你就越会在痛苦之中。痛苦是一种阴影。要求快乐的欲望越大,阴影就会越大。你要求快乐你就永远得不到它。你只会受到挫折之苦。为什么?因为要快乐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要在此时此地快乐。快乐不是一种结果。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快乐不是欲望的最后结果。它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欲望。如果你知道如何存在的话,你可以在此时此地就快乐;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存在而你又一直在欲求它的话,你将永远不会快乐。快乐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就在这一刻,如果你可以静下来,并且察觉你四周与内在的生命的话,你就会快乐。鸟儿在唱歌,风儿在吹。树木是快乐的、天空是快乐的,除了你以外存在中的每件东西都是快乐的。存在就是快乐,它是一种永恒的庆祝、一种节庆。要仔细的看着存在!每棵树都在节庆的心境当中、每只鸟儿都在节庆的心境当中。除了人类以外,每件东西都在节庆的心境当中。整个存在是一场节庆,是一场持续的、连续的节庆。除了人类的头脑以外,任何地方都没有沮丧、没有死亡、没有悲惨存在。人类的头脑出了某种差错,而存在并没有问题。你出了某种差错,而情况并没有问题。

  为什么人类不快乐?没有动物像人类那么不快乐、没有鸟儿像人类那么不快乐、没有鱼儿像人类那么不快乐。为什么人类那么不快乐呢?因为人类欲求快乐,而鸟儿现在就是快乐的;树木现在就是快乐的。人类欲求快乐;他从来不在此时此地就快乐。他总是欲求快乐,而又一直在错过它。快乐就在此地。它在你周围发生着。让它进入内在。

  成为存在的一部份。不要进入未来。存在从来不会进入未来;只有头脑才会进入未来。

  这就是我称为静心的东西:在此地,不要进入未来。成为无野心的,杀掉所有生命的欲望,不要欲求快乐,然后你就会快乐,而且没有人可以摧毁你的快乐。那么你就不可能不快乐。然后你就会是不死的,而且你会得到永恒的生命。事实上,永恒的生命已经发生了,但是你没有察觉到它。那么你就会是充实的。没有野心,你就会是充实的。

  你是独一无二的。每件事、每一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高峰经验,也都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但是它会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发生。它已经发生在佛陀、耶稣、查拉图斯特拉身上,它也会发生在你身上。但是它从来都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发生。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将不会与发生在佛陀身上的事情类似。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将不会与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情类似。它会以一种独一无二的、个人的方式发生。当它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它绝对会是焕然一新的。经验的最内在核心会是相同的,相同的喜乐、相同的寂静、相同的成道,但是在表面上每件事都将会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要模仿任何人。那是野心的一部份。不要模仿佛陀,不要模仿耶稣。试着成为你自己。而且,甚至连尝试都是没有用的。只要成为你自己就好。当你是你自己的时候,你就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当你是你自己的时候,整个存在就会开始帮助你。你不会与它战斗。

  当你不战斗的时候……。这就是信任的意义。当你不战斗的时候,存在就会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与存在战斗,你只是在摧毁你自己而已,你只是在摧毁你的可能性、你的能量、你的生命、你的存在。不要战斗!向存在臣服。存在要你接受自己,不要试着成为别的东西,而成道可以在任何时刻发生。在这一刻成道就可以发生;没有等待的必要。

  第一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二章 分离的意识

  「杀掉所有的分离意识。」

  头脑是以分离、分割、分析的观点来思考。经由头脑,生命被分割为许多片段。生命本身是不被分割的;生命本身是一体的。生命本身仍然是无法被分割的,但是头脑以片段的观点来思考,所以不论头脑说什么都注定会是虚假的。树木在那里、天空在你头上,地球、你与每一件东西都深深的合而为一。树木看起来是与你分离的,但是它并不是如此,它也无法是分离的。太阳如此的遥远,但是如果太阳死去你也无法生存下去。你在这里马上就不存在了。没有了十兆英哩之远的太阳,你也无法存在于这里。如果太阳不存在,我们也绝对无法知道它不存在了,因为到时候不会有去知道这件事的人存在。我们是太阳光芒的一部份。

  整个大千世界是一个宇宙性的合一。你不是孤立的;你不像一座岛屿。你是被连接的;你根植于存在的海洋中,就像个波浪一样。

  除非一个人深刻的感觉到这种事,否则他无法进入三摩地,他就无法进入存在全然的狂喜;因为如果你认为你自己是分离的你就无法融合、你就无法臣服。如果你认为你不是分离的,那么臣服就变得很容易;它会发生。如果你觉得你与生命合一、你就可以信赖它。那么就不会有恐惧。那么你就可以快乐的、狂喜的死在其中。那么就没有死亡的恐惧。

  死亡的恐惧会进入存在是因为你认为你是分离的。然后你就开始战斗,然后你就开始防护。你开始在冲突当中将自己视为敌人。你以征服、胜利的观点来思考。但是到时候你将会被打败;你的失败是确定的。

  你只是整体的一部份,但是你一直与整体战斗。那就是为什么你在每个地方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失败的:他们被打败、他们受到挫折。而在最后,每个人都会了解生命一直都只是一种长期的失败而已。不只那些不成功的人会感觉到这一点。那些成功的人也会感觉到这一点。拿破仑、亚历山大,甚至连他们这种人都会觉得被打败。

  为什么事情是如此的呢?因为你并不是与整体分离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与生命分离的,我会称他为没有宗教性的人;而如果一个人了解他是生命的一个有机性部份,我会称他为有宗教性的人。我说生命的一个有机性部份,并不是指一个机械性的部份,因为机械性的部份可以被取出来;有机性的部份无法被取出来。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部份,它与整体深深的合而为一。

  一个有虔诚的人会超越忧虑、超越死亡的恐惧,因为现在他知道他不存在、而整体才是存在的。那么怎么能够有恐惧呢?甚至死亡都变成了一种交流、一种会合。它不是溶解。它反而是融合。它不是某种反对你的东西。而是一种可以让你深深的放松的东西。

  生命是忧虑的紧张状态。死亡是美丽的。你只要进入深沉的放松就好。你又再次回到了源头。波浪会再次升起,但是这一刻它已经停止了;它已经进入了休息的海洋之中。死亡是一种深沉的休息。而在新生之前,那种休息是有必要的。

  一旦你了解这一点就不会有恐惧。一旦你接受了并且察觉到深刻的、有机性的、海洋般的一体性时,你就接受了每一件事情。你知道每一件东西都是一,存在是一。它看起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式,但是只有形式是不同的。它的实质、最内在的核心,仍然是一。

  这种态度会帮助你非常容易的进入静心。记住,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会害怕静心。那是一种逻辑上的推论。如果你害怕死亡,你就无法全然的允许自己进入静心,因为静心是一种死亡。你有意识的、自愿的将你自己与整体融合。你以个体、自我的身分而死,并且与无自我的存在合为一体。

  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会害怕静心。但是如果你爱上静心,你就不会害怕死亡。如果你无惧的进入静心,你就会变成不死的,因为将不会有死亡等着你。你已经死了,所以你怎么能够再死一次呢?一个进入了静心的人已经死了。现在你不能够再死一次,现在死亡无法摧毁你了。你已经臣服了;你不再是你了。死亡会进入一间空屋子。它在那里将找不到你。

  只有自我会死,你不会死。你的生命是永恒的,但是自我是短暂的。自我只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被编造出来的现象。你创造了它。它是必需的、它有某种用途。在社会上,你需要一个自我;但是在生命中、在存在中,同样的自我会变成一个障碍。

  门徒就是指超越社会,因为它就是使自我臣服。在社会中,自我是有需要的。你必须有一些参考点来指出你是谁。在门徒这件事中,是不需要那个参考点的。你不需要去说你是谁;你可以只是存在就好。你存在,那就够了。没有必要告诉别人你是谁。那个「谁」是社会的需要。存在从来不会问你是谁。

  当你抛弃自我时,你就准备好要与整体合一了。这就是两种讲同一件事情的方式:你可以认为整个存在是一,或者你认为你没有自我。两者都会做同样的事,结果会是一样的。你会变成一种海洋般的一体。而一旦那个一体性被了解了,你就不可能再失去它了。

  「杀掉所有的分离意识。」

  只要变成一滴水、一滴落入大海并且与大海合而为一的一滴水。不要害怕死亡,因为事实上对你而言是没有死亡的。

  一个害怕的人是一种虚假的现象、虚假的实体,是一种由分离意识所创造的实体。在静心中,要记住你正在跳回源头、跳入源头。你正从自我走向一个无自我的存在。

  要准备去死于静心之中。如果你可以死于静心之中,你就会得到永恒的生命。你就会变成不死的。

  第二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三章 感官刺激的欲望

  「杀掉感官刺激的欲望……。向感官刺激学习并且观察它,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够对自我了解的科学下手,并且使你的脚踏上阶梯的第一阶。」

  「杀掉感官刺激的欲望。」我们为感官刺激而活,我们渴望感官刺激。我们一直在寻找更新鲜的感官刺激;我们的一生是一种去获得新鲜感官刺激的努力。但是发生了什么事?你越寻找感官刺激,你就变得越不敏感。你丧失了敏感性。

  那看起来很矛盾。在感官刺激当中,敏感性丧失了。然后你就要求更多的感官刺激,而这个「更多」却更加的杀死你的敏感性。然后你再要求更多的东西,而最后会有一个时刻来临,那时你所有的感官都变得迟钝与死寂。人类从来没有像今日那么迟钝与死寂。人类以前总是更活生生的,因为以前并没有那么多满足感官刺激的可能性。但是现在科学、进步、文明、教育,已经创造了许多进入感官刺激的机会。到最后,你会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人;你的敏感性会丧失。尝更多的食物——强烈的味道、重口味的食物——然后你的味觉会丧失。如果你环游世界并且继续去看更多美丽的东西的话,你会变得盲目;你眼睛的敏感性将会丧失。

  你每天换爱情的对象——女朋友或男朋友、妻子或丈夫。如果你每天换对象,你对爱的敏感性就会死去。你正在进入危险地带。你将永远无法进入深处;你只会在表面上移动。你经验的事情越多,你的经验能力就变得越少。然后在最后,当你周围的每件事情都变得死气沉沉时,你就会要求神性、你就会要求喜乐、你就会要求真理。一个死气沉沉的人无法体验神性。要体验神性你需要全然的敏感性;你需要变成活生生的。记住,只有相似的东西才会带来同类的东西。

  如果你想要神性,「神性」就是指最活生生,永远活生生、永远年轻、永远翠绿的东西,如果你想要与神性会合,你就必须变得更鲜活。要怎样才做得到呢?「杀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欲望。」不要寻求感官刺激;要寻求敏感性,要变得更敏感。

  这两者是不同的。如果你要求感官刺激,你就会要求东西;你就会累积东西。但是如果你要求敏感性,你必须在你的感官上面下工夫,而不是在东西上面。你不是要去累积东西的。你必须加深你的感觉,你的心、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的感觉。每一种感官都应该变得更深刻,好让它能够感觉到微妙的东西。

  我们甚至无法感觉到粗糙的东西,而我们必须变得有能力去感觉微妙的事物。这个世界看起来是粗糙的,原因是我们无法感觉到微妙的事物。看不到的东西隐藏在看得到的东西之中。看着这些树木。你看到粗糙的一面:树木的躯体。你从来不去看、从来不去感觉它内在的生命。那就是它的成长!树木本身并不成长:树木只是一个躯体。别的东西、看不到的东西正在它里面成长。而因为有它,树木才会成长。内在正在成长,而且因为有它,外在才会成长。但是你只看到树木,所以只有外在被看到而已。

  看看你的四周。仔细看着你朋友的眼睛。你只看到眼睛、而没有看到那个透过眼睛在看的人。触摸你朋友的身体。你只触摸到粗糙的东西;你从来没有感觉到内在的微妙之处。只有身体、那个外在的被感觉到;因为你的眼睛(你的感官)已经变得如此迟钝,以致于它们无法感觉到内在的、那看不见的东西。

  你需要更多的敏感性。要求更少的感官刺激并且在敏感性当中成长。当你触摸的时候,要变成那个触摸。当你看的时候,要变成眼睛。当你听的时候,你的整个意识必须来到耳朵上面。听一首歌,或者听鸟的叫声,要变成耳朵。忘掉别的事情,好像你只是耳朵一样。把你全然的存在放在耳朵上面。那么,你的耳朵就会变得更敏感。

  当你看着一件东西时,不论那是一朵花或是一张美丽的脸孔还是星星,都要变成眼睛。忘掉别的事情,好像你身体的其它部分都不存在,而你的意识变成了只有眼睛而已。那么你的眼睛将能够看得更深入,你也将能够看到那个看不到的东西。看不到的东西也可以被看到,但是你需要更有穿透力的眼睛来看它。

  「杀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欲望。」并且在敏感性当中成长。关于世界的事情要想得少一点,而关于你的感官要想得多一点。净化它们。当你不要求感官刺激时感官就会被净化。当你要求越来越多的感官刺激时,你就在杀死你的感官。

  发现神性的人是那些感官全然活跃的人、是感官达到最大值的人。那么你不只能够看到神性、你还可以尝到神性、闻到神性。神性可以经由任何感官进入你。只有当神性由所有的感官进入你时,终极的了解才会发生。如果你只能看到神性,那就只是一种部份的了解。那么你还不是真的成道。如果你无法触摸神性、无法尝到神性,你就只是部份成道而已。

  使用这种字眼看起来会是不合逻辑的。去尝神?他是食物吗?是的,他是一切。你可以尝他,但是到时候你需要一种非常微妙的能力才能尝。你的食物本身会变成神性的。透过食物,神性会被感觉到。优婆尼沙经的僧侣说过食物就是梵天。「Annaisbrahma。」他们一定尝过神,他们一定吃过神。

  我们一直认为神是一种逻辑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争辩,不管是赞成或反对。我们一直在争辩神是否存在。那是无关紧要的。神不是一种争论、逻辑、理性的问题。神实际上是一种敏感性的问题。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他,就要变得更敏感。任何的逻辑思考都不会有帮助。要变得更敏感!如果你是敏感的,他就会出现。他总是在那里,但是你不敏感。思考使你迟钝,感官刺激使你迟钝。杀掉「感官刺激」的欲望。

  「杀掉成长的渴望。」

  这句经文非常有革命性、非常危险。

  「杀掉成长的渴望。」这句话看起来很荒谬,因为如果你杀掉所有成长的渴望,那么又有什么必要成长而进入神性呢?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够得到真理、一个人要如何才能够成道呢?那么为什么要有静心以及这些无谓的事情呢?我们必须深入这句经文。

  「杀掉成长的渴望。」有两种类型的成长。一种是你可以做某些事情的成长;另一种是你无法做任何事情的成长。对于第一种,你的努力是需要的;而对于另外一种,你的不努力是需要的。

  灵性成长就是第二种类型。你的努力将不会有帮助;它只会创造出障碍。你无法对灵性成长做任何事。你可以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臣服,而那是一种无为。你只能做一件事:让神性在你的内在运作。你只能合作。你只能飘浮,游泳是没有必要的,那是一种深深的放手。这就是「杀掉成长的渴望。」的意义。

  「……像花朵一般无意识的成长,却又急切的对空气敞开它的灵魂。你也必须向前推进,对永恒敞开你的灵魂。」

  但是对象必须是永恒!

  「但是拉拔你的力与美的必须是永恒,而不是成长的欲望。因为一方面你在净化上求发展,在另一方面你又因为追求个人身心发展的强迫性激情而变得坚硬。」

  我要重复一次:「但是拉拔你的力与美的必须是永恒,而不是成长的欲望。」因为每一种欲望都是一种阻碍,甚至连达到神性的欲望都一样;每一种欲望都是一种奴役,甚至连想要自由的欲望都一样。欲望本身就是问题所在,所以你无法欲求神性。那是互相抵触的。你只能欲求俗世,你无法欲求神性;因为欲望就是俗世、欲望就是轮回。你无法欲求莫克夏(注:完全的自由)。当你在一种没有欲望的状态时,莫克夏才会发生在你身上;当你在一种无欲的状态时,自由才会发生在你身上、神性才会发生在你身上。

  让神性带出所有隐藏在你里面的东西。不要寻求成长。要臣服,好让成长发生。成长会发生,但是它不是透过你的努力、而是透过神的恩惠而发生的。那将会透过神而发生。这种事情是有许多原因的。

  不论你做什么都绝对不会比你更伟大。它无法比你更伟大。不论你做什么,那些事都一直是低于你的。做者总是会比行为更伟大。否则那是不可能的。画家比他的绘画更伟大,而静心者也比他的静心更伟大。不论你做什么,那些事都一直会是低于你的,所以你又怎么能够达成神性呢?神性不会低于你,所以透过你的努力你是无法达成它的。如果你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而接触神,那个神会是低于你、而不是高于你的,那个神只会是一种物品,是某种你可以握在手中、你已经得到的东西。所以要记住,神无法透过你的努力而被得到。神可以发生在你身上,但是它不会是一种成就。

  那么要做什么?在你这部份能够做什么?在你这部份,你必须做一种负向的努力。那个负向的努力就是:不要创造障碍,不要创造阻碍。保持敞开与等待,并且准备好要移动、出发。如果磁力开始发生作用,你会让磁力自己去做。

  那么我一直不断的在强调的静心又是什么?它只是要摧毁你的障碍;它是一种负向的努力。透过静心你将不会达到神性,但是透过静心你将会变得更敞开,然后神性可以发生作用。透过静心你会变得敞开;你的祈祷会达到神那里。你正在说你准备好了,你现在会合作。

  那就是你这边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允许、放手、臣服。透过意志,没有事情能够被完成。在神性的层面上,没有事情可以透过意志而完成,只能透过臣服而完成。但是到时候,每件事都会发生。

  透过我们在这里所做的静心,你只是在打破你的障碍而已。那就是我强调你应该要像小孩的原因。再次成为一个小孩。忘掉你的文明、文化、礼仪、仪态、人格、面孔。那些都是门面。把它丢掉!要变成像小孩一样。

  那看起来会很疯狂。抛弃头脑然后回到童年看起来会很疯狂。那就变疯狂吧!但是无论要花什么代价,都要再度像小孩一样。耶稣说只有那些像小孩的人才能进入我的神的王国。我也要说同样的话。回到文明开始腐化你的那一点,回到教育开始腐化你的那一点,回到社会进入的那一点。回到你尚未社会化的那一点,回到社会的力量没有强加在你身上的时候。回到你天真纯洁的那一点,除非你再次回到那一点,否则障碍还是会存在。

  再度成为一个小孩。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你是疯狂的,因为你正在抛弃你所有成人的价值观:教育、文化、宗教、经典、礼仪。你正在抛弃每一件东西。你正在回到社会尚未腐化你的那一点。

  整个过程看起来会很疯狂,但是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发泄。如果你可以经历它,你就会更清醒、更不疯狂的走出它。疯狂会被丢掉。你会变得更纯净、更清醒。

  第三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四章 欲求得不到的东西

  「只欲求在你里面的东西。」

  那看起来很荒谬、矛盾、不合逻辑:只欲求在你里面的东西。欲望基本上是为了不在你里面的东西。欲望是指欲求某种不在你里面的东西。如果它已经在你里面了,那还有必要去欲求它吗?

  我们从来不欲求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总是欲求别的东西。没有人会欲求他自己;没有必要。你已经是那样了;你没有错过任何事情。你欲求的是你错过的事情。

  这句经文说:「只欲求在你里面的东西。」是有许多原因的。第一,如果你欲求某种不在你里面的东西,你也许会得到它,但是它将永远不会变成你的。它无法变成你的。事实上,你永远无法变成它的主人;你只会变成一个奴隶而已。占有者总是被他的占有物所占据。占有物的数量越多,就会创造出越大的奴役。

  你被你的占有物所占据,而你欲求着想要变成主人。折挫会出现,因为你的整个希望都受到了折挫。你到了一个点,在那里你想要的东西都存在,不论你欲求什么都已经发生了,但是你已经变成了一个奴隶。现在王国看起来只不过是一座监狱,而不论你拥有什么、或者以为你拥有什么,都不是真正被拥有的东西,因为它可以在任何时刻被带走。即使没有人会带走它们,死亡也注定会带走它们。

  在宗教术语当中,可以被死亡带走的东西并不属于你。死亡就是衡量的标准。要判断你是否真的拥有某件东西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用死亡来判断,然后看看你是否在死后还拥有它。如果死亡会带走它,那么你就从来没有拥有过它。它只是一个幻象。

  有什么东西是死亡无法从你身上带走的吗?如果没有这种东西,那宗教就没有意义了。但是的确有某种东西是死亡无法支配而且是隐藏在你身上的。你已经拥有它了。它是你最内在的本性。它已经和你在一起了;你出生就带着它。或者说你就是它、而不要说你拥有它比较好。如果你拥有它,它就可以被带走。

  你就是它,它就是你的本质。它就是你的基础;它就是你的存在。那就是所谓的阿特曼(atman)。阿特曼是指你已经有的东西。没有人可以将它从你身上带走;甚至连死亡也无法摧毁它。这句经文说「只欲求在你里面的东西。」要欲求阿特曼、欲求你最内在的自己、欲求你已经拥有的中心,但是你却已经完全忘记了。

  为什么人会遗忘?那是一种需要。为了生存,注意力必须被集中于外在的世界。为了生存、为了存在、为了停留在生命中,你必须持续的注意各种事物:食物、住所。身体需要被注意。它会生病,它有受苦的倾向。身体持续的为生存而奋斗,因为对身体而言是有死亡的。身体不断的与死亡抗争,所以它必须受到持续的关注。

  身体总是在一种紧急状态中,因为死亡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你必须持续的察觉并且持续的意识到这种与死亡的战斗,所以你的全部注意力都会往外移。没有能量被留给内在。这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忘记我们里面有一个不死的、永恒的、绝对喜乐的中心的原因。

  痛苦会吸引注意;受苦会吸引注意。如果你头痛,你的注意力会移到头部;你会察觉到你有一个头。如果头不痛了,你就会忘记你的头部。你会变成无头的,就好像你没有头部一样。

  身体只有在生病时才会被感觉到。如果你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那你就不会感觉到它。你会变成无重量的。事实上,你会变成没有身体的。这就是真正健康的唯一衡量标准:身体完全不被感觉到。当身体被感觉到时,那表示还有某种疾病、某种骚扰。你的注意力被呼唤了。

  有太多的问题来自于外界,以致于你的注意力持续的被外界占据。那就是你忘了就在你存在的中心有某种不死的、神性的、喜乐的东西存在的原因。

  这段经文说:

  「只欲求在你里面的东西。」

  「……因为在你里面是世界之光,是唯一可以照在道上的光。如果你无法在你里面接收到它,那么到别的地方寻找它也是没有用的。」

  下一句经文:

  「只欲求超越你的东西。」

  「只欲求超越你的东西。」要一直去欲求不可能的东西,因为只有经由那种欲求你才会成长。什么是不可能的东西呢?攀登艾佛勒斯峰并不是不可能的事;登陆月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两件事都是可能的。有人到过艾佛勒斯峰。甚至就算没有人到过那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很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人类有到达那里的能力。我们有到达月球的能力,而很快的人类将也会到达其它的星球。那并不是不可能的,那只会是困难的。有一天它会变成可能的。只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是超越你的事情,而那就是你最内在的自己。

  为什么?我说到达月亮并没有那么困难,即使月亮是那么的遥远,而我说到达你最内在的自己是更不可能的,即使它只是在你里面而已。为什么要到达那里有那么困难?因为它是在你里面,而那就是原因所在。你只知道如何到达外面的东西。你的手可以向外面的东西伸去,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你的感官对外界敞开;你没有可以帮你向内看的感官。你的头脑是往外移的;它无法往内移。那就是头脑必须被抛弃的原因。只有那样你才可以进入静心。

  头脑基本上是一种向外的移动。你可以非常轻易的观察这种现象。当你思考时,你正在思考你外在的东西。不论你想什么那个东西总是在你外面。你曾经想过任何内在的东西吗?没有必要去想内在的东西,因为你可以经验它。没有必要去想它;思想是一种代替品。你可以了解在你里面的东西。它就在角落边。你只要转一下头,你只要改变方向。只要从外面转到里面,你就可以经验到它。为什么还要去想它呢?

  但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甚至会去思考内在的事情。我们会思考阿特曼是什么。我们会思考:「自己是什么?」我们创造了哲学与系统。我们一直在创造理论,说自己是指「这个」,它的定义是「这个」,然后没有人会试着去感觉它。它是如此的靠近你,为什么还需要理论呢?

  对于远方的东西是需要理论的,因为你无法现在就达到它。你必须创造一座桥梁。要登陆月球需要理论,但是到达内在的中心就不需要理论了,因为之间并没有间隔。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创造桥梁;你已经在那里了。只需要一种态度上的改变,然后你就可以了解它了。没有理论化与哲学化的必要。但是我们一直在创造哲学。我们已经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哲学,而哲学家一直把他们的生命浪费在他们内在已经拥有的东西之上。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刻往内跳!

  但是那是超越的。是超越感官的,因为感官无法对它敞开;感官往相反的方向敞开。而且是超越头脑的,因为头脑无法把你带到那里;头脑总是会把你带到别的地方。头脑是一种世俗的工具;它是一种向外移的、离开你的装置。它是为了那种功能而设计的。那就是为什么人们那么强调在三摩地当中是没有头脑的。三摩地是没有头脑的状态;头脑停止了。

  在我们所做的静心技巧中,所有的努力就是:如何停止成为头脑、如何抛弃头脑、如何抛弃思想、如何达到思想不存在的那一刻,在那里只有注意、只有觉知存在。「没有思想」是指天空中没有云;只有天空而已。「没有思想」是指头脑中没有云,只有意识。在那种意识中,你就是处在内在之中。

  当你在头脑之中,你就是在外面;当你在「没有头脑」之中,你就是在里面。这整个旅程就是把你从头脑运送到「没有头脑」的地方。如果你可以在头脑前面加上「没有」,你就到达了。那就是它被称为超越的原因。

  「只欲求超越你的东西。」超越你的感官、超越你的头脑、超越你的自我。「你」不会在那里。你的最内在中心不是你;你只是外围。外围无法在中间。当你朝中心移动时你就离开了外围。外围无法存在于中心。外围属于中心,但是它存在于中心之外,只是围绕着中心而已。

  当你了解到你自己只是一个外围:你的名字、你的身分、你的形象。你是一个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徒;你是一个黑人或白人;你是这个和那个。你的国家、种族、文化,这些都只是外围;都只是在外围的制约而已。

  世俗无法进入你的中心。它只能培养外围;它只能触摸你的边界。只有你的边界才能够是印度教徒、基督徒、耆那教徒。「你」不是;你也无法是。

  只有你的边界会属于印度、巴基斯坦或美国。你无法属于任何国家、任何种族。你属于存在本身。所有的区别在中心都是假的,但是在外围它却是有意义的。

  不论你知道的自己是什么,那都是你的「自我」。「自我」只是一个方便的字眼。你的整个外围就是「你」。但是这个「你」在开始往内移的时候会被抛弃。这个「你」会渐渐的被抛弃;这个「你」会消失;这个「你」会蒸发。然后你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一刻会来到;你旧有的自己不再存在了。那就是经文说:「只欲求超越你的东西……。」的原因。它超越了你;因为当你达到它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你自己。

  「只欲求那个得不到的东西。」

  「只欲求那个得不到的东西。」什么是得不到的东西?看看四周,每一件东西都是可以得到的。你也许还没得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够努力你就可以得到它。它的潜在状况就是它是可以被得到的。

  亚历山大创造了一个大帝国。你也许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那并非不可能的事;那只是还没被得到。你也许还没有赚到像洛克菲勒一样多的钱,但是洛克菲勒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那是合乎人性的:那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也许是一个失败的人,你也许无法得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得到的。你的失败是你自己的失败,但是就潜在性来说你还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这些东西你无法说它是得不到的。

  那么什么是得不到的东西呢?什么是无法被得到的东西呢?如果那是它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去欲求它呢?如果它无法被得到,那么这种欲望是没有用的。为什么要欲求那个得不到的东西呢?其中的意义是什么呢?

  它的意义非常深奥、非常奥妙。它的意义就是你的最内在的自己是得不到的,因为它已经被得到了。你无法得到它,因为你就是它。你无法将它变成一种成就。它不是某种必须被得到的东西。它已经存在了,你从来不曾离开它。你从来不曾失去过它;它是你的自然本性。它就是你,是你最内在的存在。你无法得到它;你只能发现它。你无法得到它;你只能揭发它、你只能认出它。

  不可能去发明它;它已经存在了。它不是要被赚取的;它已经在那里了。你只是必须对它觉知。你必须把你的觉知专注在它上面,然后突然间那个从来不曾失去的东西就被找到了。

  当佛陀成道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得到了什么?」

  佛陀说:「什么也没有,因为不论我得到了什么,现在我知道它总是在那里。我从来没有失去过它。我只是发现了它。我了解到了某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我里面的宝藏。」

  「只欲求那个得不到的东西。」

  「……它是得不到的,因为它永远都是向后退的。你会进入光亮之中,但是你永远不会触摸到火焰。」

  以另一种感觉来说它也是得不到的。你永远无法说:「我得到了它。」因为是谁会说我得到了它呢?那个可以宣称的「我」已经不在了。那个自我、外围已经不在了。在得到、发现在过程中,它必须被失去。自我必须被抛弃、遗弃。你只能在你变成无自我的时候达到。你无法带着自我而达到,因为自我本身就是障碍。

  所以是谁在那里、又有谁会宣称呢?优婆尼沙经上面说如果有人宣称他已经达到了,你就会很清楚他还没有达到,因为那个宣称本身就是自我主义的。如果有人说:「我已经了解了神。」你就会清楚的了解他还不了解神;因为一旦神被了解了,谁还会在那里宣称呢?了解者已经在了解的现象当中丧失了。了解只发生在了解者不存在的时候。当了解者不在,了解就发生了,所以谁会去宣称呢?

  从前有一位禅师,名叫南音。有人问他:「你已经了解了真理吗?」

  他笑了,但是他保持静默。这个人说:「我无法理解你神秘的笑声。我也无法理解你神秘的静默。请使用文字,告诉我。请好心一点。告诉我是或不是。你已经了解了真理、神性吗?」

  南音说:「你让我很为难。如果我说是,经典会说:一个说『我已经了解了。』的人是不了解的。所以如果我说是,那表示不。而如果我说不,那将是不真实的。所以我要怎么做呢?别逼我使用文字。我会再笑一次并且保持静默。如果你可以理解,那就没问题。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也没问题。但是我不会使用文字。不要逼我,因为如果我说是那表示我还不了解,而如果我说不那将是不真实的。」

  你会达到的,但是要在你的纯净当中达到。在那种纯净当中,你的自我将不会存在。自我是你里面的不纯净的、外来的成分,只是你四周聚集的灰尘。那不是你。变得赤裸裸的,你就会达到。你的自我就像你的衣服一样。它将不会在那里。

  「只欲求那个得不到的东西。」

  第四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五章 会让你变成什么也不是的权力

  「热切的欲求权力。」

  「……而弟子应该贪图的权力,是那种会让他在人们的眼中看起来什么也不是的权力。」

  我们会越来越深入矛盾之处。宗教的语言注定会是矛盾的。在表面上,它看起来是不合理的。在某方面它是如此的,因为它超越了理性。这句经文说:「热切的欲求权力。」但是那种权力会让你变得什么也不是。你会变成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我们欲求权力是为了变成某个人。财富可以给你权力、政治可以给你权力、权势可以给你权力。我们欲求成为某人的权力,而这句经文说:「热切的欲求权力。」但是是那种会让你变成无名小卒、什么都不是的权力。

  有两种权力的类型。一种是你可以由别人身上累积而来的权力,那种可以由别人给你、也可以由别人带走的权力。它要依靠别人。那种依靠别人的权力会让你在别人的眼中变成重要人物。你还是会和以前一样,但是在别人的眼中你会变成重要人物。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就是所谓的自我。而自我就是障碍。

  要欲求那种权力、第二类的权力,那会让你觉得你是无名小卒。要觉得「我是无名小卒」是很困难的。每个人都认为他是重要人物,不管别人同不同意。每个人都认为他是重要人物!这就是平凡;每个平凡的头脑都认为他是重要人物。当你了解你是无名小卒的那一刻,你就变成不平凡的、稀有的、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的花朵。这种没没无闻的感觉会在你的内在创造出一种空间。自我溶解了,你虚假的中心已经不复存在。你变成了空间。现在永恒能够进入你里面。这种空间、这种虚空,可以让存在在你里面开花。

  你被你自以为是的想法填满了。你是某种人物。头脑是如此的狡猾,你甚至可以经由没没无闻来创造出自以为是的想法。我要告诉你一个故事:

  一位回教的皇帝,在某个宗教节日中在清真寺祈祷着。他正在对神说着:「我是无名小卒。我什么都不是。请怜悯我。」

  然后突然间他听到有一个乞丐也在附近祈祷着。他也在说:「我是无名小卒。请怜悯我。」

  皇帝觉得被冒犯了!他看着乞丐然后说:「听着,是谁在跟我争?当我说:『我是无名小卒。』时,还有谁敢说:『我是无名小井。』呢?是谁想要跟我争呢?」

  甚至在没没无闻这方面你都可以成为一个竞争者。那么整个重点就被错过了。皇帝无法容忍另一个人在他面前也宣称自己是无名小卒。当他对神说他是无名小卒时,他并不是真心认为他是无名小卒。经由没没无闻他正在创造自以为是的想法。你可以从什么都不是之中创造出自我。

  要记住自我是世界中的权力,而就神性来说它是无能为力的。每一件在世界上似乎是有权力的东西在神性的层面上会是无能为力的。在那里,没有权力才是权力。耶稣一直对弟子说:「要在灵性上成为贫穷的。」不只是贫穷而已,因为你可以不在灵性上贫穷而变成穷人。那么甚至贫穷都会变成一种财富。如果你对它感觉到自我,那么你的贫穷并不是贫穷。它并不是灵性上的贫穷。

  所以耶稣一直在重复:「要成为贫穷的、在灵性上要成为贫穷的。」否则你可以成为一个街上的乞丐,你离开了每一样东西,但是现在你却执着于离开每一样东西;你执着于你的弃俗。你已经从你的贫穷中制造了富有;你觉得很自大。看看那些出家人、僧侣、比丘。看着他们的眼睛。他们有一种深沉的自大,而那是来自于离开世界、来自于弃俗。他们抛弃了世界,但是他们的弃俗已经变成了一种银行户头。他们觉得很自大;他们因此而觉得有优越感。当耶稣说:「要在灵性上成为贫穷的。」时,他的意思是:不要对任何人有优越感。

  记住,他并不是指要有自卑感。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不是指要有自卑感,因为如果你有自卑感、如果你觉得你很自卑,那只是优越感再度以倒立的姿态出现而已。倒立的优越感会变成自卑感。如果你觉得你自己很自卑,那么要变成有优越感的渴望就还在。

  当耶稣说:「要在灵性上成为贫穷的。」他并不只是指不要有优越感。但是他也是指不要有自卑感,他的意思是:只要做自己就好。不要与别人比较;只要自在的与自己相处就好。

  那么你就是无名小卒,因为自以为是的想法需要比较。如果没有比较你怎么能够成为重要人物呢?你是更美的,你绝对不会只是美而已。你从来无法是单纯的美;你总是比别人更美。在与别人比较当中你就是富有的,你就是更有知识的。优越感与自卑感一直都是比较。当你与别人比较时你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没有了比较,那么你是谁呢?你无法只是美丽的,你能吗?你无法只是聪明的,你能吗?

  想想看:你单独一人在地球上;全人类都消失了。你会变成什么?聪明还是愚蠢?美丽还是丑陋?伟人还是普通人?你会变成什么?你单独一人在地球上、全人类都消失了,你只会是你自己。你将无法说:「我是这个或那个。」你不会变成任何人。你会是无名小卒。

  真正的门徒就是真正的弃俗,那是指好像整个宇宙、全人类都消失,而你是单独一人。没有比较的可能性。那么你是谁?你是无名小卒。这种没没无闻的性质就是权力、就是神性世界中的权力。

  耶稣说:「那些在这个世界中得第一名的人在神的王国中会是最后一名,而那些在这里是最后一名的人在神的王国中会是第一名。」世界中的权力在神性的旅程中会变成没有权力的,而那些在世界中没有权力的东西在神性的旅程中却是权力。

  这句经文说:「热切的欲求权力。」但是要记住「权力」的意思。那就是没有权力。那是一种没没无闻、什么也不是、空无的感觉。「而弟子应该贪图的权力,是那种会让他在人们的眼中看起来什么也不是的权力。」

  「强烈的欲求平静。」

  「你应该欲求的平静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扰的平静,而在其中灵魂就像静止的礁湖上面的神圣之花一样的成长着。」

  「强烈的欲求平静。」没有人会欲求平静。你一直在谈论平静、一直在欺骗自己说你是欲求平静的,但是没有人会欲求平静,因为一旦它被欲求、平静就发生了。而那种事还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

  没有人欲求平静。即使你说你是欲求平静的人,你也不会去欲求它。因为这是终极法则之一:如果你「欲求平静」它就会发生。那么事情到底是出了什么错?

  许多人来找我。有一个学生来找我,他正要参加硕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他问我:「我要怎样才能平静?我要怎样才能安静?帮助我。我欲求平静。我是如此的深受打扰、如此的紧张。」

  我问他:「为什么你欲求平静?」

  他说:「我想要得到金牌奖章。快要考试了。我是一流的学生,但是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的考试,而我欲求金牌奖章。如果我的头脑那么紧张,那我怎么能够得到它呢?所以请帮助我变得平静。」

  看看这种矛盾的情况!这种事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我告诉他:「如果没有考试、如果你没有得到金牌奖章的欲望、如果你没有成为一流的野心,你的内在还会有任何的打扰吗?你的平静会被打扰吗?」

  他说:「不。为什么?那样的话就没有问题了。我会是平静的。但是现在快要考试了,而我欲求金牌奖章。所以请帮助我变成平静的人。」

  野心正在摧毁他的平静。他一直在执着于他的野心,却仍然欲求平静。要用平静来为野心服务是不可能的;那是互相矛盾的。野心无法是平静的。想要成功的贪婪无法是平静的。

  如果你欲求平静,要欲求平静本身。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得到其它东西的手段。它无法被当成一种手段。当这句经文说:「强烈的欲求平静。」时,它是指把平静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没有人会欲求手段。人们会欲求目的,而因为目的,人们才会欲求手段。但是平静绝对无法变成一种手段。在存在之中所有美丽的、真实的、好的、深刻的东西都无法变成一种手段。它一直都是目的。但是我们甚至连神都想要将它变成手段。没有人会欲求神本身;我们为了其它目的而欲求神。那么这种欲求就是假的。

  那就是当我说除非一个人欲求平静本身、否则没有人会欲求平静时的意思。如果你将它当成目的,你就可以轻易的达成它。欲求平静本身,平静就会发生,因为在欲求平静当中,野心就会自己掉落;在欲求平静当中,忧虑就会自己消失;在欲求平静当中,痛苦就会自己消失。如果你一直有野心、欲求成功、想要变成这个或那个、想要变成某人,那么平静就不会发生在你身上。那么你还是会忧虑、紧张。

  你还是会痛苦,而不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有帮助。所以要弄清楚。如果你想要平静,要直接把它当成目的。那么欲求平静这件事本身就会转变你。

  事实上,平静是很自然的。那不是某种必须被欲求的东西。是你、是你自己打扰了它。它已经存在了。平静对你来说是很自然的;那是你的存在本身。你用野心打扰了它,你用贪婪、愤怒、暴力打扰了它。它已经存在了,但是你打扰了它。

  不要打扰它!如果你真的欲求它,你就不会打扰它。那么你就会开始去感觉它。

  要得到平静,一个人必须移开阻挡它的东西。找出你不平静的原因。为什么?然后移除原因。如果是野心在打扰它,那就摆脱野心,然后平静就会发生。平静已经存在了;你不需要去尝试。只要察觉你为什么在打扰它,然后就不要再打扰它了,就这样。而平静会发生。那就是我说平静真的被欲求时它就会马上发生的原因。连一刻都不需要等。

  「要不顾一切的欲求占有物。」

  这句经文似乎非常危险:「要不顾一切的欲求占有物。」占有物?这个字本身就会在头脑中创造出一种打扰,因为所有伟大的导师们都曾经说:不要欲求占有物。佛陀说:「要变得不占有。」马哈维亚说:「Aparigraha:不占有。」耶稣说:「离开所有的财富、所有的占有物。」

  耶稣说:「甚至连一只骆驼都可以穿过针眼,但是一个富人却无法通过神之王国的大门。」这句经文说:「要不顾一切的欲求占有物。」但是这句经文是很美的。它和马哈维亚、佛陀、耶稣所讲的话是一样的,但是它是以一种矛盾的方式来讲的。

  它是说所有你认为是占有物的东西并不是占有物,因为你无法真正的占有它们。你能够占有东西吗?你能够占有别人吗?你能够占有世上的任何东西吗?你只能骗你自己说你占有了某种东西。你无法真正占有任何东西,因为死亡会摧毁每一件东西。

  还有一件事:不论你占有什么,它都会变成占有你的人。占有者被他的占有物所占有。你变成了一个奴隶;你不是主人。所以说你占有世界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人占有任何东西。只有一样东西可以被占有,而那就是你自己。其它的东西都无法被占有。

  你只能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你试着成为别人的主人,你只会成为一个奴隶。你也许会称这种奴性为「使唤」,你也许会将它贴上「使唤」的标签,但是你只是在欺骗你自己而已。欺骗就是欺骗。只是借着改变标签并不会改变什么。

  看看你的占有物。你占有它们吗?如果你的房子毁了你会大哭大叫、你会发疯;但是如果你死了,你的房子将不会哭泣、它不会发疯。所以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呢?房子拥有你。它一点也不关心你:不论你是死是活。事实上如果你离开它还会觉得非常好。它会更自在。它不会依赖你。你只是在打扰它的平静。如果你死了,房子会觉得很好。所以谁才是占有者呢?

  只有自己才能够被占有,以这种感觉来说这段经文是很有意义的。而如果你无法占有你自己,你认为你还能占有别的东西吗?

  所以要成为一个主人、要成为你自己的主人,不要努力的去占有任何东西。我不是指离开每件东西。那不是重点。使用每件东西,但是不要以占有的观点来思考。使用房子,但是不要成为拥有者。使用财富,不要成为它的拥有者。使用整个世界,但是不要认为你占有它。你只是一个路过的旅人。你累了,你在一棵树下休息。但是你不会占有这棵树。而如果你不占有它,你就会对这棵树升起一种深刻的感激之情。当你在傍晚离开时,你会感谢它。你会很感激,因为当你疲倦而且路上很热的时候,这棵树给了你遮蔽之处;这棵树是凉爽的。但是不要试着去占有这棵树,否则你不会感觉到感激之情。

  当你占有的时候,你不会感激。不要占有你的妻子、不要占有你的丈夫。当你疲倦的时候,你的妻子给了你她的爱。要对那个爱心怀感激。

  而如果你不占有你的妻子,你就不会被她占有。真正的关系只有在不占有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有占有,就会有冲突。丈夫与妻子会一直争吵;你无法找到关系更密切的敌人了。他们是亲密的敌人;他们共同生存,只是为了要与对方争吵。整个关系都被毒化了,因为丈夫试着要占有妻子、而妻子试着要占有丈夫,而谁也占有不了谁;占有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占有你自己;那是唯一有可能的东西,别的东西都是不可能被占有的。但是当一个人试着去占有、并且去做不可能的事的时候,每一件事情就是错误的;人际关系被毒化了。生命变成了一件悲惨的事。

  「要不顾一切的欲求占有物。」

  「但是那些占有物只能属于纯洁的灵魂,而且要被所有纯洁的灵魂平等的占有。因此只有在合而为一的时候这些占有物才会变成整体特别的财产。纯洁的灵魂要尽可能的渴求这种占有物,然后你才会为生命合而为一的精神累积财富,而那个财富就是你真实的自己。」

  第五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六章 找出道路

  「找出道路。」

  『……停下来考虑一下。这条路是你欲求的吗?或者是在要由你自己去攀登的很高的地方、你要去完成的伟大未来在你的眼中有模糊的远景呢?要警觉。这条路是要为了它自己、而不是为了你即将踏上它的脚而被看见的。』

  找出道路。道路是未知的。它无法由别人来让你了解;它无法由别人来给你。道路是无法被显示的、是无法被传达的。你必须寻去找它。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我们必须去寻找目标,但是我们已经有道路了。有许多人们一直在谈论的道路,而他们都达到了相同的目标。目标必须被发现、必须被达到,但是道路呢?道路是垂手可得的。事实上,它太容易得到了,道路太多条了。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因为目标与道路并不是两回事。道路本身变成了目标。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因为道路与目标并不是两回事。当你走在道路上面时,道路就把它自己转变成了目标。真正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想着目标。要想的最基本的事必须是道路。要发现道路:「找出道路。」

  但是我们的头脑是如此的受到制约,以致于每个人都认为他一生下来就已经被给予了一条道路。有人是基督徒、有人是印度教徒、有人是回教徒。他们认为道路是由社会、文化、教育给予他们的。不,道路无法被给予。社会、文化、教育都无法给予你道路。你必须去寻找它,因为经由寻找,你就会被转变。

  一条被借来的道路是死的道路。你无法走在它的上面;它不会把你带到任何地方。你可以相信它、你可以从中得到慰藉、你可以因为它而拖延你的旅程,因为你知道那条路、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走上它,但是你的旅途开始的那一刻,借来的、被给予的道路将不会是有帮助的。

  你必须去寻找自己的道路。要去找它很难;可能会犯许多错。但是不犯错是得不到东西的,所以要勇于犯错。你也许走上了错误的途径,但是与其完全不动、还不如走上错误的途径,因为至少你从移动之中学到了东西,你至少学到了什么是错误的途径。那也是很好的,因为消去法是有帮助的。你会走这条路,并且找出它的错误。你会走另一条路,并且找出它的错误。而透过知道了错误是什么,你就会了解什么是才是正确的。

  所以不要害怕犯错,不要害怕走错路。那些害怕犯错、害怕走错路的人会变得瘫痪。那么他们就还是留在原地;他们永远不会移动。

  要勇敢的去找出你自己的路。不要模仿别人的路。模仿不会带领你走向自由。那不是照这条路或那条路走的问题;问题在于寻找。当一个寻求者而不是一个追随者。要好好的了解其中的差别。

  追随者就是模仿者。寻求者也会追随别人,但是他不是模仿者。寻求者也会追随别人,但是他是为了寻找、发现而追随的。他仍然是警觉的、觉知的。追随者会变得盲目、变得依赖,他是精神上的奴隶。他把责任丢到别人的肩上,然后就等待着。寻道者对他自己负责。他是警觉的、负责的,他每天都会发现新事物、他每天都会实验新事物。他对新的事物是不害怕的、脆弱的、敞开的,他准备好去进入他看到的任何新层面。如果他感觉他走的路是错的,他也不会说:「但是我已经对这条路投下许多的投资了。我现在无法改变了。」他会放弃这条路、放弃他全部的投资,然后回到起点再从ABC开始学起。

  寻求者总是准备去改变,但是追随者是固执的。与其去重见光明他宁愿闭上眼睛,因为他已经投资了太多东西了。

  有一位耆那教僧侣来找我。他说他当了三十年的耆那教僧侣。「我现在了解我选择的路并不适合我,但是我现在无法离开这条路了,因为如果我离开的话我要做什么呢?我没有受过教育。我从小就开始做僧侣。这三十年的僧侣生涯使我完全的依赖别人。我无法做任何事;我无法做任何劳力工作。而且我是如此的受人尊敬!甚至大城市的首长都会对我行礼。如果我不当僧侣的话——我知道那不适合我——那些对我行礼的人甚至连最小的工作都不会给我。所以我该怎么办?」

  在其中有太多的投资。全部的权威、尊敬、尊崇现在都变得岌岌可危。所以我告诉他:「如果你是真正的寻求者的话,就放弃全部的东西。去做一个乞丐或傻瓜,但是不要再做一个虚假的人了。当你了解这条路不适合你的时候,就把所有经由这条路而得来的东西都丢掉。不要再做一个虚假的、不真实的人了。」

  他说:「我会想一想。但是似乎很困难。」

  他想了三年。他没有回来找过我。他不会来了。他是追随者、而不是寻求者。寻求者在了解某件事不适合他的那一刻就会把它丢掉。他不会犹豫。这句经文说:「找出道路。」成为寻求者,不要成为信徒。

  「借着退回内在而寻找道路。」

  当你找到某种吸引你的东西时,当你找到某种对你的理性、逻辑、头脑而言看起来是合理的、真实的东西时,那还是不够的。你的理性也许会说它是真的,但是它也许不是真的。除非你用它做实验、除非你由它而经验到某种东西,否则你是不会发现什么东西的。经由逻辑是不会发现什么东西的。逻辑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让它成为最终的衡量标准。最终的衡量标准一直都在内在。是实证与经验。除非你得到经验,否则不要相信你已经找到了它、你已经看到道路了。只有透过经验理论才会变成真理。

  「借着退回内在而寻找道路。」当你找到了一种技巧、一条道路时,要退回内在、往内在走。在里面做实验:以你的主观、你的心来做实验。要去经验它。不要只是一直在想着静心是什么。去做它!只有那样你才会知道它是什么。某个技巧对你而言也许没有效。那么就丢掉它然后再试另一个。世上有几百种静心技巧。一定会有一种适合你的技巧。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为自由而奋斗,每一种类型的人都得到了自由。每一种类型的静心都被找出来了。你并不是新型的人;你这种人以前就出现过了。以前有许多像你一样的人,而他们已经走过了这条路。许多技巧已经被发现了。

  去尝试。但是当你试的时候要真诚、认真。用你全部的能量去试。如果某种特别的技巧没有产生任何结果,那么就把它丢掉再试另一种。

  在以前,当弟子去找师父时,师父会观察的第一件事情是弟子是否适合他、还有他是否适合这个弟子。如果师父认为这个弟子不该和他在一起、如果他认为别人对这个弟子会更有帮助,即使是一个反对他的人,他也会对弟子说:「去找那个师父!」

  弟子会说:「但是我听说他是反对你的。他说你做的事是错的。」

  师父会说:「不要在乎他说什么。他适合你,他的方法会适合你。去找他。去他那里试试看。」

  继续去尝试不同的技巧,但是要用你的全心全意去尝试。否则你也许会丢弃一个正好适合你技巧。所以要用全心全意去尝试。如果事情发生了,那很好。继续走下去,深入的走下去。但是如果你用了全部的心思与能量试了却什么也没发生,那么就把这个技巧丢掉;它不适合你。但是在你试过之前、在你全心全意试过之前不要丢掉它。「借着退回内在而寻找道路。」

  「借着勇敢的向外前进而寻找道路。」

  即使你实验了一种技巧,并且在内在得到了某种经验,也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妄想而已。那也许只是一种头脑的保护、一种梦境、一种愿望的满足而已。不要认为你已经得到了道路。现在,不论你在内在得到了什么,要在外面试它。不论你在内心了解了什么,要在你的人格上转变它;现在要去活出它。你已经经验到它了。现在要活出它、让它变成你的生命。如果你感觉到透过这种经验寂静已经发生在你身上,就让寂静继续移动、让你四周寂静的波纹超越你。让你的寂静传到别人那里。让别人也感觉到你已经变得寂静了。

  如果你一直对外界生气,而你仍然说:「我是一个伟大的静心者。」你只是在迷惑你自己而已。不要迷惑、不要欺骗,因为你会是唯一的输家。不论你内在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感觉到你已经经验了内在之光……。要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妄想还是真实呢?衡量的标准是你的外在的生命也要随之改变才行。

  如果你真的经验了内在之光,性会消失。爱会出现在你身上,但是性会消失;性欲会消失。爱,一种非常有爱心的个性,会取而代之。将不会有性的欲望。如果性的欲望还在,你就还没有经验到内在之光。那么内在之光只是一种头脑的保护而已。

  依此类推。不论你在内在经验到什么都必须表现出来。你必须让它进入你的生命,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测试、真正的衡量标准。如果你进入了深沉的寂静,憎恨会离开。如果它还在、它还没被完全转变为爱,那你就还没有感觉到内在的寂静。带着恨意,是不可能有内在寂静的。你也许会感觉到某种被培养的东西,你也许已经培养了一种寂静……。

  如果你反复念着一句咒语,你会创造出一种培养出来的、虚假的寂静,但是你外在的生命仍然是一样的。如果内在改变了,外在也必须改变,但是反过来则不见得是真的。你可以改变外在而不需要内在的改变。那就是所谓的伪善。你可以改变外在,你可以在外界非常的有爱心,而内在却充满憎恨。你改变了外在,你创造了一种虚假的面具、一种门面。

  到处都看得到这种事,特别是在这个有许多宗教的国家里。唯一的结果是:一个伪善的社会。是面具,而不是真正的脸孔。看着任何一张脸,然后你就会发现那是不真实的。有别的东西隐藏在它后面,那是某种完全相反的东西。

  你可以改变外在而不需要改变内在。但是如果内在改变了,外在也无可避免的必须改变。当内在改变了,外在也自动的改变了。如果外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内在改变只是一种妄想而已。

  这三句经文是非常有意义的:

  「找出道路。」

  「借着退回内在而寻找道路。」

  「借着勇敢的向外前进而寻找道路。」

  第六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七章 不一致的片断

  「……人的整个本性必须被一个求道者明智的使用。每一个人要让自己完全明了道路、真理以及光……。要借着研究存在的法则、自然的法则、超自然的法则来寻找它们:而且要借着深深的尊敬前往在内心燃烧的黯淡星光的灵魂、来寻找它们。当你稳定的看着它、尊崇着它时,它的光亮会变得更亮。然后你也许会了解你已经找到了路的开端。而当你找到了路的末端时,它的光亮会突然间变成无限的光亮。」

  『…不要被内在的黑暗吓到;将你的眼神固定在微小的光亮上,然后它会成长。但是让你内在的黑暗帮助你理解那些看不到光亮的人的无助,他们的灵魂在深奥的幽暗当中。』

  「人的整个本性必须被一个求道者明智的使用。」这句话是意味深远的。你整个人都必须被使用。任何被使用的片断都会创造问题;任何不被使用的片断都会创造问题。

  你可以抛弃你里面的某种东西,但是到时候你就永远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例如,你可以抛弃愤怒;或者例如,你可以抛弃性。许多的导师、宗教,都教导人们要抛弃性。他们说性是敌人:「抛弃它!」你可以抛弃它,但是到时候你就是在抛弃你存在当中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部分。而如果你抛弃了它,你怎么能够被转变呢?那么你就一直是半个人。不论你变成什么,你永远不会是全然的。而不成为全然,你就永远无法得到自由。被抛弃的部份会报复。被压抑的部份会一直在里面沸腾、试着找到跑出来的路,然后你就会一直有麻烦。

  长久以来有智慧的人都说:「使用你所有的能量。在你的内在创造和谐。」每一种能量既能够有毁灭性、也能够有创造性。没有一样东西本身就是坏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够被使用,甚至毒药都可以变成医药。智者从来不会抛弃任何东西。他会以创造性的方式来使用它们。他会使用你的愤怒、你的性欲、你的憎恨。

  你怎么能够使用它们呢?你怎么能够使用你的性欲呢?那看起来像是炼金术一样。你怎么能够使用它呢?

  要记住三件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为什么会有性的渴望呢?为什么我们要渴求它呢?我们透过性得到了什么?观察它。渐渐的,当观察变深时,性就会溶解而消失了。

  到底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你那么的渴求性?因为它给了你一个深沉静心的片刻。它是一种自然的静心过程。在性当中,你的思想停止了,你的头脑溶解消失了,当然,那只有一个片刻。有一个片刻你不再是头脑。你没有头脑而存在;你是无念的。那种无念会带给你喜乐的瞥见。

  观察性;不要抛弃它。要对它觉知。带着完全的觉知进入它,继续试着找出它最内在的核心是什么。你会到达这个最内在的核心:性带给你一种自然静心的时刻。你变成无思想的,而那会带给你喜乐。一旦你找到了最内在的核心,你就可以不用进入性而进入这种无思想的片刻。这个最内在的核心可以不进入性而达到。那么渐渐的,性就会消失。现在同样的能量将会进入静心、同样的能量将会变得有灵性。

  每一种能量都必须被明智的使用。没有什么东西是要被抛弃的。这就是我教你的最基本的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东西是要被抛弃的,不论那是什么。你必须带着你全然的存在进入灵性。我们会改变你的那些能量,我们会改变那些能量的安排方式。我们会做出新的安排、新的和谐。新的交响乐会被创造出来,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要被抛弃的。

  现在的你是一个谜:是一些不一致的、不统一的碎片。而每一个碎片都与其它的碎片战斗。你是群众,你有许多音符却没有旋律。这些音符可以被变成旋律。而除非你这样做,否则你还是会在悲惨之中。

  这句经文说:「人的整个本性必须被一个求道者明智的使用。」如果你真的想要进入这条引导你到达终极之境的道路,你就必须使用你全部的能量。没有东西是要被压抑或者抛弃的。每件事都必须在深深的感激当中被接受。

  第七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八章 暴风雨之后的宁静

  「寻找暴风雨之后的宁静中开放的花朵:要等到那时候。」

  这是生命之中必须被了解的最基本的法则之一。

  生命是建立在两极性之上的;每件事情都是以相反的两极存在。否则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物质头脑才会存在;头脑就是相反的那一极。因为有无意识、意识才会存在,因为有夜晚、白天才会存在、因为有死亡、生命才会存在,因为有不快乐、快乐才会存在,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因为相反的一极而存在。除非你深深的经验了不快乐,否则你无法经验快乐;如果你不曾被丢入最终的苦恼中,你是无法进入终极狂喜之境的。因此这个世界才有了意义、因此才会有这些痛苦。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人们来找我然后问为什么神创造了这种痛苦的世界:「如果神是慈悲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呢?」是的,神是慈悲的。因此,才会有这么多痛苦。除非你经历了痛苦,否则你不会达到终极的狂喜之境。那是一项基本训练。不快乐是一项为了要让快乐开花的基本训练。

  如果你不了解苦恼,你怎么能够得到狂喜呢?如果你达到了狂喜之境却不知道苦恼是什么,你将无法认得出狂喜是什么。你不可能认得出来。只有经过黑暗,光明才能够被认出来。你也许正活在光明之中,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黑暗,你就无法了解你正活在光明之中。大海中的鱼无法知道海洋的存在。如果鱼被丢出了大海之外它就会体会到大海是什么。如果它又被丢回大海,这只鱼将会变得完全不一样,而大海也会变得完全不一样。现在这只可以认得出大海了。轮回、世界,都只是训练场而已。你必须被重重的丢到物质世界中。只有那样你才能够回到另外一极、回到意识的巅峰。

  这句经文说:「寻找暴风雨之后的宁静中开放的花朵:要等到那时候。」真正的、真实的宁静只有在你经历了暴风雨之后才会发生。只有在暴风雨结束之后宁静才能够在你的内在爆发,在此之前是不行的。你可以在暴风雨之前创造一个虚假的宁静,但是那时你只是被迷惑而已。你可以创造一种静止,那是人工的、培养的、由外在强迫的,但是那不是自动自发的,那不是你的内在本质。

  有许多让头脑静止的把戏。你可以使用咒语。你可以用佛陀的姿势静静的坐着然后一直重复着嗡、嗡、嗡。如果你一直重复的念它,你就会变得无聊。那个无聊看起来像静止。当你变得无聊时,咒语就会停止。在内在会创造出一种睡眠。那是催眠——睡眠的一种。你会觉得很好,但是那种睡眠不是禅、那种睡眠不是宁静。那种睡眠是负面的。你已经因为这种重复而变得迟钝了。每一种重复的东西都会创造出迟钝。你只是变迟钝了。透过迟钝你无法经验到悲惨与痛苦。迟钝是一种麻醉剂。它让你变得无意识。

  这是负面的东西。你现在会变得比较不紧张,但是也不会变得更活生生。真正的宁静一定是更活生生、更敏感的。它一定不是一种迟钝。透过咒语你可以在外围创造一种宁静,一种宁静的表象,你可以一辈子都活在那种表象当中,但是你正活在一种虚假的宁静当中。真正的宁静只会在暴风雨之后来临。

  与其强迫暴风雨消失。还不如去活它;让它发生。把它表现出来、丢出来。让暴风雨从你身上消失、蒸发。不要压抑它。你压抑它,它就会留下来和你在一起。你把它压抑到无意识中,它就会持续下去;它会等待适当的爆发时刻。你总是害怕它爆发出来,你必须一直与它战斗。而你从来无法得到胜利,因为被压抑的东西你必须一次又一次的与它战斗,你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压抑它。你的静止将会像在火山口上休息一样,而火山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爆发。

  那么你就总是在害怕生命,因为生命可以创造出让火山爆发的情况。你会否定生命,你会试着逃避生命。你会想要去喜马拉雅山上,因为在那里没有人会提供让火山爆发的机会。但是火山仍然存在,而除非火山被丢掉,否则就算是喜马拉雅山也是不会有帮助的。

  而把它丢出来是很好的。你正在错过完全丢掉火山、完全释放疯狂、表现出内在暴风雨中所有东西的一种基本经验。让它移到外面,并且不要抗拒、不要压抑。让它完全的移出去。那么暴风雨离开的那一刻就会来临。

  在那一刻当中,真正的宁静会发生在你身上。现在它是真正的宁静,因为它不是被培养的;它是自动自发的。溪流正在流动。那不是你创造的任何东西;那不是因为你的努力而发生的事情。相反的,你并不存在。只有宁静。这种宁静是无惧的。没有东西可以打扰它,因为可以被打扰的东西都已经丢出去了。暴风雨已经消失了。

  因此我坚持、我非常的坚持要把你的疯狂丢出去。让它留在里面是很危险的。把它丢出去,它就消失了。你的心变成空的;一种空间被创造出来了。只有在那种空间中才能够产生宁静。那么你就为它让出了位置,你为它做了准备,你对它敞开。

  「寻找暴风雨之后的宁静中开放的花朵:要等到那时候。」这朵花是什么?

  只有在真正的宁静在你身上产生时你的本质才会开花。你无法强迫它开放。它会自己开放。你无法强迫你的本质敞开;没有这种可能性。你无法强暴它,你无法对它施暴。它只会被摧毁而已。

  花朵会自行开放。唯一需要的土壤就是真实的、真正的、自动自发的宁静。使用培养的宁静,花朵是不会开放的。使用培养的宁静,你只会变得迟钝。你的本质会更不活生生,那就是所有的结果。生命少一点、你的麻烦事就会少一点。那是没问题的,但是要记得麻烦事是一种训练。你不应该试着去让麻烦事变少。要跟着你的麻烦事在一起,并且透过它们而行动。不要离开它们、不要逃避它们。你超越了麻烦的那一刻会来临,但是那一刻是来自于经历它们。要去经历暴风雨,并且让真正的宁静来临。那么你的本质就会开花,要等到那时候。

  「在暴风雨继续时、在战争持续进行时,它会成长、它会发芽、它会长出枝叶与嫩芽。但是要等到人的全部个性都溶解与溶化……要等到全部的本性都让步、并且变成了它更高的自己的主体,花朵才会开放。」

  不要把暴风雨当成你的敌人。它不是敌人。那场暴风雨是你最伟大的朋友,因为没有它就不会有宁静、没有它就不会有开花、没有它就不会有自由。所以永远不要以它是敌人的观点来思考。没有东西是你的敌人:整个存在都是友善的。甚至看起来是反对你的人,甚至他们都不是你的敌人。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你必须爱的真正敌人不是你的邻居或你的敌国。它们不是你真正的敌人。你真正敌人是暴风雨、世俗、邪恶。性欲、愤怒、激情、憎恨,这些才是真正的敌人。

  耶稣说:「爱你的敌人如同爱自己一样。」为什么?基督教徒无法了解这句话。耶稣的教导已经完全丧失了。以耶稣之名存在的东西都完全不是属于耶稣的。它属于圣保罗。它是地球上存在的所谓的基督教的真正创始者。

  耶稣的话是非常奥妙的。当他说:「爱你的敌人如同爱自己一样。」他的意思是:透过相反的一极、透过敌人,就会得到最终的朋友。全然的体验敌人,好让你能够超越它。任何全然的经验都会变成超越的经验。我说的是任何的经验。你用全然的你去经验它你就超越了它。它不会黏着你;你已经爬到了它的头上。你已经经历了它,你已经学到了关于它的每一件事情。了解是革命性的事情。它创造了一种转变;它转变了你。

  在暴风雨持续进行的时候……。不要以为暴风雨是你的敌人,因为在此际、在地底下、在黑暗之中,花朵会成长。

  「……在暴风雨继续时、在战争持续进行时,它会成长、它会发芽、它会长出枝叶与嫩芽。但是要等到人的全部个性都溶解与溶化……要等到全部的本性都让步、并且变成了它更高的自己的主体,花朵才会开放。」

  当暴风雨离去时,花朵就会开放。但是花朵在暴风雨还在的时候就准备好了。透过暴风雨它正准备要开花。它正在聚集能量、生命、活力。它正准备好要冒出头来。暴风雨就是土壤。没有它花朵无法开放。

  「然后会出现一种平静,就像热带国家大雨之后出现的平静一样……。而在这个深沉的宁静之中将会发生神秘的事件,那会证明路已经被找到了。」

  只有在内在借着通过暴风雨你才会到达一个点,而它会在「热带国家大雨之后出现的平静」中来临。要深深的记住这一点。它会对你很有帮助。

  你用各种痛苦创造着某种狂喜的可能性。狂喜将会紧跟在它后面。但是如果你太投入痛苦,你也许会错过它。如果你生病,在生病之后有片刻的健康、片刻的神清气爽会来到你身上。但是你可能会太关心疾病,以致于当那一刻来临时你也许会错过它——你太涉入已经不存在的疾病了。这一刻是短暂的;你可以轻易的错过它。在每一种痛苦过后,这一刻会来拜访你。

  在每一种痛苦过后,狂喜会来敲你的门;但是你一直在错过它,因为过去是那么的沉重。甚至在疾病远离之后你仍然是生病的。它会在记忆中继续下去,它会像云一样遮住你的头脑,然后你就会错过那个像原子般微小的片刻。

  记住这一点:当你沮丧时,要等待沮丧离去的那一刻。没有一件事会永远持续下去;沮丧会离开。而当它离开你时,要等待、要觉知与警觉,因为在沮丧之后、在夜晚之后会有黎明,而且太阳会升起。如果你能够在那一刻变成警觉的,你就会很高兴你以前是沮丧的。你会感激你以前是沮丧的,因为只有透过你的沮丧这个快乐的一刻才有可能发生。

  但是我们会做什么?我们进入一种无尽的悔恨。我们还是沮丧的。那么因为这个沮丧我们还会沮丧:第二个沮丧会随之而来。如果你沮丧,那是没问题的!其中并没有什么错。那是很美的,因为透过它你会学习并且变得成熟。但是那时候你却有不好的感觉:「为什么我要沮丧?我不应该沮丧的。」那么你就开始与沮丧战斗。第一个沮丧是很好的,但是第二个沮丧是不真实的。而这个不真实的沮丧会像云一般遮住你的头脑。你会错过随着真正的沮丧而来的那一刻。

  当你沮丧时,就要沮丧。只要沮丧就好。不要为你的沮丧而沮丧。当你沮丧时,只要沮丧就好。不要与它战斗、不要创造任何转移、不要强迫它离开。只要让它发生;它会自行离开。生命是流动的;没有什么东西会保持相同的样子。不需要有你;河流会自己流动,你不必去推它。如果你试着去推它,你就是愚蠢的。河流会自己流动。让它流动。

  当沮丧存在时,让它存在。不要对它觉得沮丧。如果你想要快一点移除它,你会变得沮丧。如果你与它战斗,你会创造一种第二次的沮丧,而那是很危险的。第一次的沮丧是美丽的、是神给予的。第二次的沮丧是你自找的。那不是神给予的;那是心理上的沮丧。那么你就会进入心理上周而复始的模式。那是没有尽头的。

  如果你变得沮丧,要很高兴你是沮丧的,并且让沮丧存在。那么突然间沮丧会消失并且会有一种突破出现。乌云不会存在而且天空会变得清彻。有一小片刻天堂会为你敞开。如果你不为你的沮丧而沮丧,你就能够接触、交流,你就能够进入这道天堂之门。而一旦你了解它,你就学到了生命的终极法则:生命把相反之物当成老师、背景来使用。

  没有什么是错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善意的。这就是我所谓的虔诚的态度。你也许不相信神,那也不会造成差别。佛陀从来不相信神,马哈维亚从来不相信神,但是他们都是虔诚的。没有必要相信来世。你仍然可以是虔诚的。甚至没有必要相信灵魂。你可以不相信它而还是虔诚的。

  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意谓着信任:每件事情都是善意的。这种每件事情都是善意的信任感就是虔诚的头脑;这就是虔诚。

  而如果你信任每件事情都是善意的,你就会使神性成真。神性能够透过这种信任而实现。甚至暴风雨都是为了宁静而出现。邪恶是为了善良而存在;死亡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痛苦与苦恼只是一些让狂喜能够在其中发生的情境而已。

  以这种方式看待生命,痛苦会完全消失、死亡会完全消失的那一刻并不会太遥远。一个了解苦恼是为了狂喜而存在的人是无法苦恼的。一个了解、感觉并体会到痛苦是为了快乐而存在的人是无法痛苦的。那是不可能的。他正在使用痛苦让他自己变得更快乐,他正在把苦恼当成走向狂喜的垫脚石。他已经超越了世界的掌控,他已经跳出了轮回。

  『花朵的开放是知觉醒来的荣耀的一刻:随之而来的是自信、知识、确定。』

  『……当弟子准备去学习的时候,他就被接受、承认、认可了。事情一定会如此,因为他已经点亮了他的灯,而那是无法被隐藏的。』

  「以上所写的是学习殿堂墙上写的第一条规则。那些要求的人会有所得。那些渴求阅读的人会读到东西。那些渴求学习的人会学到东西。平静与你同在。」

  还要理解两件事:「花朵的开放是知觉醒来的荣耀的一刻:随之而来的是自信、知识、确定。」除非你经验过了,否则你还不了解。除非你经验过了,否则无法有信念产生。在你经验过之前,所有的信仰都是假的、所有的确定只是表象、所有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记住,在你亲身经验了某件事情之前,不要对它太确定,因为太多的确定只是一种头脑隐藏内在的不确定的把戏。在你亲身经验了某件事情之前,不要说你了解它,因为你的知识只是一种隐藏你的无知的把戏。

  你也许读过吉踏经、你也许读过可兰经、你也许读过圣经。那么你知道「关于」,但是你并不了解。你可以知道许多关于神的事情,但是除非你了解了神,要不然那并不代表什么。知识并不是知道「关于」。你可以知道耶稣说过什么,但是这是借来的、次要的、无用的。你可以重复克里希那说过的话,但是那只是机械性的动作。你可以记忆它,你可以用心了解它,但是它从来不在你心中;它停留在记忆之中。记忆是机械性的;那不是知识。知识只会透过你自己的经验而来。要坚持于你自己的经验。如果你坚持,你就会得到它。

  「那些要求的人会有所得。」但是你从来不要求;你对借来的知识很满意。你从来不说:「我必须让自己去了解。」如果你要求,存在就会准备给予;但是你对书本、经典、借来的信息都很满意。你从来不要求真正的东西。

  要求真正的东西。而真正的东西是指你的经验、你自己的东西,诸佛们是不会对你有帮助的。他们只能够指出道路,但是你必须用自己的脚走上去。坚持于你自己的知识、你自己的经验。在得到它之前永远不要满意。

  「那些渴求阅读的人会读到东西。」如果你非常坚持要阅读终极的法则,那么终极法则会对你敞开。真正的圣经不在圣经里、真正的可兰经不在可兰经里、真正的吉踏经不在吉踏经里。真正的圣经、可兰经、吉踏经写在存在之中、写在生命本身之中。如果你不信仰经典,真正的经典就会为你而敞开。

  坚持于「我想要在存在中读到东西」,然后你就会得到那一刻。但是如果你不坚持、如果你读死书然后就满意了,那么存在也不会强迫你。存在绝对是非暴力的;它不会强迫你。你可以守着你的经典,如果你高兴的话那也是没问题的。但是你活在虚假的世界中、你活在文字中。要打开存在的书本。丢掉所有的经典,好让你能够遇到真正的经典。

  「那些渴求学习的人会学到东西。」学习是困难的,因为学习意味着退让、学习意味着臣服、学习意味着变成像子宫一样、学习意味着变成女性化、学习意味着让存在进入你。但是,「那些渴求学习的人会学到东西。」

  我们也会渴求,但是不是渴求学习。我们渴求收集更多的信息。那并不是学习。

  许多人来找我,而他们说:「我们到这个静心营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可以知道许多新的东西。」他们收集信息、他们收集一些文字,然后他们很高兴的走掉了。他们是愚蠢的。而他们的快乐是自杀性的快乐,因为除非你经验了我说的话,要不然不管我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你可以带着我的话语。那么你就是在带着一种死的东西。你会被压得喘不过气;你不会得到自由。我的话语无法让你自由。这些话也许甚至会囚禁你,它们也许会变成你的脚炼。如果你没有来这里还会好一点。不论我说什么话那都不是要被记住的。它是要被经验的。而如果你经验了这些话,它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现在你透过自己的眼睛了解了某些东西,现在你透过自己的心感觉到了某些东西。这就是知识。它会给予你确定感与信念。

  「平静与你同在」——因为只有在平静之中才可能会有神性。

  第八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九章 你已经收获了

  灵性的寻找是由寻找永恒的喜乐、寻找永恒的自由、寻找神性的光明与神性的生命而开始的。但是那个中心点仍然停留在你身上。在一开始那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寻找。不论你在寻找什么你都是在寻找你自己。

  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到最后会变成一种阻碍,因为如果你是自我中心的人你就无法处在全然的狂喜之中。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是一种很大的阻碍,但是事情在一开始注定会是如此发生的。一个人开始寻找他自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其它的方式。你无法为别人开始做这种事。

  在一开始必须是自我中心的,但是在结束时一定不是这样的。在一开始是没有问题的。在结束时那样就很危险。到了一个点你的自我中心就必须停止。只有那样你的本质才会开放而进入全然的喜乐。

  它就像这样:你把气带进来、你吸气。这是呼吸的一半。你也必须呼气。那是另一半。而这两者、吸气与呼气会做出一个圆、一个完整的呼吸。如果你只想吸气,你看不出呼气的理由:「有什么用呢?」你就会死去。吸气,那是生命所需要的,如果没有呼气对生命而言是有危险的。气息必须被释放。

  在你开始接收到喜乐的那一刻、你开始接收到狂喜的那一刻、永恒进入了你的时那一刻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第一件事是吸气,你会吸入喜乐,但是到时候你就要把它呼出去。否则,你会死于你自己的喜乐。那种喜乐会变成有毒的。把它呼出去、把它分送出去、把它送给别人。

  当你觉得你充满了喜乐,要把它表现出来。分享它;不要试着把它留在你里面。不要强迫它,不要把它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不要试着去拥有它;与每一个人分享它。真的,要以整个存在都能分享的方式来庆祝它。一朵花开了而它的香气会扩散出去。风会把它带走、带的远远的,直到地球遥远的角落。要让你的香气、喜乐被带得远远的,要让它们被分享、被存在本身分享。

  为什么?因为那时喜乐就变得完整了:那是吸气与呼气两者兼具。它变成了一个圆。而你分送出去的东西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你丢出去的东西越多,你找到的就越多,因为现在你接触到了那个无尽的源头。

  不要当一个吝啬鬼。否则你会杀死整个过程。如果你是自我中心的人,在一开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喜乐发生的时候那是危险的。这段经文与这种呼气的现象有关。

  「有一种共鸣的声音会由这种平静的宁静当中出现。而这个声音会说那是不好的;你已经收获了,你现在必须播种。因为你了解这个声音就是宁静本身所以你会服从。」

  你已经收获了。你已经收获了喜乐、你已经收获了狂喜。现在要为别人散播它的种子。在这个世界上,你是先播种然后才收获的。在灵性的层次中,每一件事情都刚好相反。你先收获,然后你才播种。

  你收获了佛陀所种下的东西,你收获了耶稣、克里希那、穆罕默德所种下的东西。他们种了种子然后你收获了它们。现在,为别人种下种子。要好好记住播种只是呼气。它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除非喜乐已经开始由你身上往每一件东西流动,否则你仍然只是一半、不完整、不完美的。

  这是一个必要的法则。当你变得宁静时,你就会听到它。没有人会对你说。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最内在的本质会告诉你这件事。这种指引、这种教导、这种讯息不是由外而来的。它是来自于你最内在的自己。那就是「你会服从」的原因。不可能不服从;它是你自己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好好的了解它,那会更简单。

  如果你知道那是过程的一部分,那就会很简单:也就是喜乐应该被分送与分享;只有那样它才会更加的成长。如果你不了解这项法则,你的吝啬、你旧的自我中心也许会延迟这个过程的完成。

  它只能够被延迟;它无法永远被违背。但是为什么要延迟它呢?所以要记住:当你感觉到喜乐时,就要分享它。

  那就是我如此的坚持在静心之后你必须表现你的喜乐的原因;你必须庆祝它。你必须记住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在你身上,要让它分享出去。唱歌与跳舞。这些都只是象征性的;它们只是为了要让人持续的记住这件事而已。

  当你离开这里的时候,如果你继续静心的话有许多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但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时,不要自己藏起来。要分享它。即使你无法做什么事,那么只要微笑就好,对陌生人微笑,那也许就够了。只要握着陌生人的手,然后感觉他内在的朋友就行了。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任何东西。或者如果你坐在一棵树下而没有人在那里,那么就跳舞,然后感觉你正在与树木一起跳舞。唱歌,然后感觉你正在与鸟儿一起唱歌。迟早你会了解当你分享时,甚至连树木都准备好要与你分享了。

  在苏俄的大学中已经做了一些研究。经由许多的实验,有一位心理分析家普希金,做出了树木与人类有着相似情绪的结论。不只如此,树木还可以被催眠。不只如此,如果一个人在树下被催眠,然后你对他说:「你非常伤心。」这个人会变得伤心,而同时,这棵树也会变得伤心。

  这些是实验的结论。现在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录装置可以记录你是伤心的还是快乐的,你是沮丧的、愤怒的还是充满性欲的。随着各种情绪,会有不同的电波从你的头脑中释放出来。那种电波可以被记录下来。

  但是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结论:同样的电波在树木身上也被记录下来。你在树下跳着舞,你很快乐。你的头脑会指示出你是快乐的,然后它会被记录下来。如果设备也被连接到树上,树木也会有相同的波形。所以普希金说如果你非常快乐的在树下跳舞,树木会分享它。树木会随着你而变得非常快乐。

  而如果树木可以分享你的情绪,那为什么鸟儿不行呢?它们是更活生生的。为什么动物不行呢?它们仍然是更活生生的。为什么整个存在不行呢?迟早你会发现甚至石头都会分享你的情绪。它们的灵魂也许藏得很深,但是它是存在的;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些仪器,它会对我们显示甚至连一颗石头都是有情绪的。

  所以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你感觉到某种狂喜的情绪,要随着它的曲调起舞、随着它的曲调唱歌,然后以快乐发生在你身上的方式分享它、以你感觉到快乐的方式分享它。但是要分享它!它会更加的成长。随着分享,它就会成长。随着吝啬、不分享,它就会死掉、它就会缩小。

  死亡是一种收缩。收缩就是死亡;生命就是扩张。让它伸展开来。一旦你了解了扩张的感觉你就会让它发生,因为那是你最内在的自己在发号施令的。

  「你现在是一个弟子了,你能够站起来、你能够听、你能够看、你能够讲话;你已经征服了欲望并且达到了自我了解,你已经看到你的灵魂开花并且认出了它,你听到了宁静之声,你到了学习殿堂并且读到了为你写在那里的东西。」

  『……听到内在之声就是去了解唯一的引导是来自于内在;到学习殿堂去就是进入学习的状态。那么就会有许多文字为你写在那里,而且为了让你容易阅读,它还是用火红的字写的。因为当弟子准备好的时候师父也准备好了。』

  『听到内在之声就是去了解唯一的引导是来自于内在。』当你安静、真的安静的时候——在暴风雨已经过去的时候、当你自动自发的掉入了宁静中的时候——你没有培养它;它已经来找你了、它已经自动自发的在你里面出现了,在那种宁静中你会感觉、了解与体会到现在你自己最内在的本质中,真实的引导是有可能的。现在师父、内在的师父会在你面前现身。

  你自己最内在的中心就是你真正的师父。外界的师父能够帮你,但是他们的帮助基本上是朝向找到内在师父的目的。而当内在的师父被找到了,就不需要外界的师父了。你靠自己变成了师父。

  但是这种事只会在你体会了一种全然的内在宁静、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文字、没有任何想象、没有任何的波纹时才会发生。当你了解并且感觉到了一种平静无波的宁静,一种无思想的、不移的宁静时,这种宁静才会变成你内在的师父。现在,由于这种寂静,你就会得到引导。

  『因为当弟子准备好的时候师父也准备好了。』当你准备去接受内在的引导时,内在的引导会自然的、自动的来临。但是弟子必须准备好。

  所谓弟子准备好了是指什么呢?它是指变得全然的接受、谦虚、无自我、臣服、确实的放手。当你什么都不说而只是接受的倾听时,当你不在真理上面加上任何理论时,你就是赤裸的、真空的,并且准备好让真理以它自己的方式显露它自己;你不会有意无意的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东西强加在真理之上;你已经停止强迫了;不论真理要带你去哪里,你都准备好被带走了,那么,你就是一个弟子了。

  在学生与弟子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学生渴求信息。弟子并不渴求信息。他是为了知识、真正的经验而寻找。他对别人说的话没有兴趣。他对他能够感觉的东西有兴趣。学生会收集信息;他会训练他的记忆力。而他越训练他的记忆力、他就会累积越多的信息,他就会变得更自我。学生永远无法谦虚、学者永远无法谦虚。他的寻找基本上是自我主义的。

  有人累积财富、也有人累积知识。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每一种累积都会喂养自我。不论你累积什么,它的量越大,你就会觉得越自我。所以学生与学者并不是弟子。就层次而言是不同的。弟子不会去累积东西。相反的,他准备去丢掉所有的累积物。如果真理只会在那种空虚之中产生,他会准备好去丢掉所有的累积物、所有的知识。

  苏格拉底据说在老年的时候说过:「现在我能够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是无知的。」他是一个弟子。

  当时有一位预言家宣称苏格拉底是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那些听到这番话的人跑去找苏格拉底。他们说:「苏格拉底,你听说了吗?预言家说你是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说:「一定有什么地方错了。回去告诉那个预言家苏格拉底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是完全无知的。」

  人们又回去找预言家然后告诉他:「你的预言被苏格拉底本人否认了。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是无知的。』」

  预言家笑了。他说:「因为这样我才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只有一个完美的智者才能够说:「我不知道。」

  无知的人总是对知识高谈阔论。越无知的人,越会宣称他们知道。这就是无知的一部分。学生、专家、学者,他们都在对知识高谈阔论。他们不是弟子。

  记住,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你能够变成老师却无法变成师父。只有弟子才能够变成师父。如果你是学生、学者,你能够变成一个老师,却永远无法变成师父。只有弟子才能够变成师父。所谓的弟子就是指无自我的臣服。而一旦你臣服了,你最内在的自己就会显露出来。那就是在等待着你的师父。他等了你好几世了。

  在任何一刻的臣服当中,师父就会显露出来。而那个师父不是任何人。它是你最内在的自己,那是你自己的「阿特曼」。所以,真的可以这样说:当你是完美的弟子时你就变成了师父。你不再是一个弟子了。弟子该做的事已经达成了,你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师父。

  第九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一章 生命之歌

  「倾听生命之歌。」

  『先在你自己的心中寻找它并且倾听它。一开始你也许会说它到底在不在;当我寻找时我只发现不谐调而已。看得深入一点。如果你还是很失望,暂停一下然后再看得更深入一点。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一首自然的旋律、一个隐密的泉源。它也许被隐藏、而且是隐匿的与寂静的,但是它是存在的。』

  「倾听生命之歌。」生命是一种旋律;因为有许多原因,所以存在是音乐性的。

  存在是和谐的;它不是混乱的。它不是一种混沌状态;它是一种宇宙、统一体。它是如此的复杂、如此巨大,但是它仍然是统一的。而生命是会脉动的,从最低的原子到最高的星星都是如此。波长不同、频率不同,但是整体是一体的、和谐的脉动着。普罗提那斯称之为「天体的音乐」。整个存在是一种音乐。

  以另一种感觉来说存在也是音乐。瑜珈、密宗以及所有一直在做着人类意识内在旅程奥秘工作的学校都说生命是由声音组成的;存在是由声音组成的。

  科学是不同的,但是并没有非常不同。科学说基本粒子是电而不是声音。但是科学也说声音是电的一种模式、一种电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声音是由电的粒子所组成的。

  瑜珈说存在的基本元素、基本单元是声音,而电是声音的一种模式。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透过声音可以创造出火的神话。如果火(电)只是声音的组合,那么火就可以被创造出来。

  科学的态度与瑜珈的态度之间的差别是值得去了解的。为什么科学说声音只不过是电,而瑜珈说电只不过是声音呢?因为科学由物质接近存在,而瑜珈由生命接近存在。

  你越深入你自己,你越会发现一个由声音与寂静构成的新世界。当你到了你本质的最内在核心时,你会发现无声之声。那就是印度教称为「那德」的东西:阿那哈那德、那个没有被创造的声音,那就是你的生命本身。它不是由任何东西创造出来的,它不是被制造出来的。它就在那里。它是宇宙性的。

  嗡(Aum)是那个声音的符号。如果你深入内在,当最终的核心被达到时你就会听到嗡的声音。那不是你制造出来的。它就在那里震动着。它是生命的基本元素。

  这句经文说:「倾听生命之歌」。但是除非你已经在你自己的心中听过了它,否则你是无法倾听的。不论你能够看到什么你都必须先在你自己的心中看到,否则你是无法看到它、听到它的。基本的经验一定是内在的。只有那样外在才能够被经验到。

  不论你在外在的世界中了解什么,那都只是一种反射或投射而已。如果你充满了爱,整个生命看起来都会是充满爱的。如果你和你的爱人坐在一起,整个存在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什么不对劲,没有悲惨。因为你被一种深沉的音乐所充满,所以整个存在也被一种深沉的音乐所充满。在你里面没有不和谐;你的心感觉到深沉的和谐。你和你的爱人或朋友深深的合而为一,以致于这个一也向四处扩散了。

  如果你正处于苦恼——痛苦、伤心、沮丧之中,整个存在似乎也是沮丧的。那是你在沮丧而不是存在在沮丧。存在仍然保持不变,但是你头脑的气候改变了。在一种气候中存在看起来是沮丧的。在另一种气候中存在似乎是欢庆的。那并非如此;存在一直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一直在改变,你的头脑一直在投射。存在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在镜子中被照出来。

  如果你认为你诠释的都是事实而不只是投射而已,你就会陷入更深的幻象中。但是如果你能够了解那不是事实而是头脑的虚构之物,那么你就能够改变。那要由你来决定,而不是由存在来决定。你可以经历一场转变、一场内在的革命可以发生,因为现在是由你来决定。

  如果你是一场混沌、世界也可以是一场混沌。如果你是一个宇宙、世界也可以是一个宇宙。如果你在内在是死的、世界也可以是死的;如果你的内在是活生生的、世界也可以是非常活生生的。那依你而定。你就是世界。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存在。别的东西都只是一面镜子。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位非常有权力的皇帝,创造了一座宫殿、一座镜子宫殿。在宫殿的所有地方都是镜子。这个皇帝是一个非常英俊的人,他陶醉于自己的美已经到了他从不被任何人吸引的地步。他是一个有自恋情结的人。他只爱他自己,他认为别人都是丑陋的。到了最后,他不让别人进入他的宫殿。他一个人住在那里,看着他自己照映在宫殿每一处的脸。在那里到处都是镜子,有许许多多他自己脸孔的倒影。

  但是渐渐的他厌倦了。他开始不喜欢他自己。他整天都在看他自己。他生病了;他变得伤心与沮丧。他变得很没精神,以致于他几乎到了死亡边缘。他只是受够了他自己而已。

  然后他突然想起来:「这个宫殿是我自己创造的。我不需要在这里。没有人强迫我一定要在这里。」

  所以他用一张椅子打破了镶满镜子的墙壁。几年来他第一次看见了天空。那是一个月圆之夜,月光照了进来。那是一个新鲜的、活生生的世界。他与这个世界接触了。

  他跳出了他的地狱、跳出了监狱。现在他不是死气沉沉的、没有精神的,他离开了死亡边缘。他开始跳舞、庆祝。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脸。而据说他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看过镜子了。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事情。那不是一个关于某个不知名皇帝的故事。那是关于你的故事。你活在一间镜子屋之中。当你看着妻子的脸时,你看到的不是她真正的脸。那是一种投射。在你妻子脸上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脸。当你看着一朵花,你正在看的并不是这朵花。你正在看的是投射到真正花朵上的心理上的花朵。

  在每个地方,你都带着你自己的镜子、你自己的想象。于是你当然就会疲倦,你受够了这整件事,然后你说:「生命是悲惨的。」你说:「生命似乎是没有意义的。」你说:「自杀似乎还比较好。生命似乎是没有目标的。我哪里也去不了,我一直在绕着圈子转。它不会带我到任何地方。每一天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重复。」

  但是那并不是因为存在的关系;那是因为你的关系。把那些镜子都丢掉、打碎。走出你的宫殿、走出你的囚禁,然后不要透过头脑、情绪来看世界。用赤裸裸的眼睛来看世界,用赤裸裸的耳朵来倾听。不要让任何心理状态介入你与世界之间。

  这就是我所谓的静心:看着世界而不要有头脑。那么每件事都是新奇的、新鲜的。每件事都永远是活生生的;每件事都是充满神性的。但是要到达这种地步你必须深深的去接触、穿透你自己的心;因为生命的汁液就在那里等着你。你也许会称它为「长生不老之药」。它正在等着你。

  这句经文说:

  「倾听生命之歌。」

  『先在你自己的心中寻找它并且倾听它。一开始你也许会说它到底在不在;当我寻找时我只发现不谐调。看得深入一点。如果你还是很失望,暂停一下然后再看得更深入一点。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一首自然的旋律、一个隐密的泉源。它也许被隐藏、而且是隐匿的与寂静的,但是它是存在的。』

  当一个人第一次试着进入内在,他会遭遇到许多噪音:那是群众、想法、疯狂;除了宁静以外每一种东西都会出现。但是不要气馁。要对你在内在遭遇的这些噪音漠不关心。

  当我说:「要漠不关心。」我的意思是不要对它做任何事;只要漠不关心就好。不要说:「这是不好的。」不要说:「我要怎样才能够停止它?」不要试着停止它;你没有办法。让它流动——就像云在天空中飘浮,而你正在看着它们。或者像路上的交通一样,而你正在看着。只要站在一边然后看着交通的流动,或者站在河岸看着河流的流动。不要做任何事;只要站在那里。漠不关心、没有兴趣,不要以任何方式涉入其中。

  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所谓的观照。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渐渐的你就会穿透得更深。不要气馁,因为在最后,一种深沉的音乐性源头、和谐、韵律性的存在会在里面等着你。穿过了这些群众之后你就会到达那里。

  『在你的自然本性中你会找到信、望、爱。选择邪恶的人会拒绝看他自己的内在、会捂住耳朵不去听他的心的旋律、会弄瞎眼睛不去看他的灵魂之光。他会这样做是因为他发现活在欲望之中比较容易。但是在所有的生命底下藏着无法被检查出来的强烈暗流;实际上是有很大的水流存在着。找出它们……。』

  『在你的自然本性中你会找到信、望、爱。』就是这三件事情。如果你能够接触你内在的音乐,这三件事情就会自动的在你里面开花:信、望、爱。但是这些字眼有非常不同的意义。它们并不是指我们赋予它们的普通的意义。

  当我们说「信」我们是指信仰。信仰并不是「信」。信仰是被强迫的东西。怀疑被隐藏着,但是你把自己包装在信仰之中然后把怀疑往内推进去。

  例如,你说:「我相信神。」你是什么意思?真的没有怀疑吗?怀疑存在。信仰无法消除怀疑;信仰只能隐藏怀疑。事实上你是因为怀疑才会相信。你害怕怀疑。如果你不相信、如果你怀疑,你就会觉得不方便。信仰给予你方便、舒适、安慰、慰藉。你觉得很自在。但是信仰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智力上的表象。在它的后面,怀疑总是潜伏着。

  在每一种信仰之中你会找到隐藏的怀疑。如果你说:「我强烈的相信。」那就表示在其后有强烈的怀疑。那些说:「我绝对相信」的人在他们的心中有绝对的怀疑。什么是信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因为怀疑存在,而你觉得它很不方便。

  那就是为什么有神论者是那么的多、而无神论者是那么的少的原因。但是事实上,这个世界充满了无神论者,而要找到一个有神论者是非常困难的;那是不可能的。整件事情都是假的。人们说他们相信神,因为不信神似乎是很困难的、不方便的。就社交上、形式上来说是不好的。

  并不是他们相信。他们怀疑,他们知道他们怀疑,但是他们欺骗自己。他们的生命仍然没有被他们的信仰所碰触;他们的宗教仍然是一种星期天的宗教。他们的生命一点也没有被碰触到。在星期天他们到教堂去,并且把祈祷当成社交仪式、良好的礼仪。然后,出了教堂,他们又变成同样的人。他们有六天是不虔诚的;有一天是虔诚的。有可能那样吗?你可能六天保持丑陋然后一天变成美丽的吗?你可能当六天的坏人然后当一天的好人吗?你可能六天保持邪恶然后一天是神圣的吗?有可能那样吗?

  那是不可能的。第七天一定是虚假的一天;其它六天才是真的。第七天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把戏。

  信仰是虚假的。那是有帮助的、有用的,却也是不真实的。「信」是完全不同的。信仰是指隐藏的怀疑;「信」是指怀疑消失了。这就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信」是指怀疑消失了。信仰是指怀疑存在而你创造了一种反对它的信仰。你怀疑神是否存在,但是你说:「我相信。」因为你的妻子生病了,如果你不相信,但是谁知道呢?神或许是存在的。或者你有失去工作的危险。谁知道呢?神也许会帮助你。如果你不信神,那么他就不帮你了。那是一种利用;对你而言它有某种用途。但是,怀疑还是存在。

  「信」是指怀疑消失了。那是怀疑的不在。但是怀疑只有在你得到了某种内在的了解时才能够消失;当没有人给你信仰时,了解才会在你身上出现。当你已经了解了,「信」就会出现。

  还有「望」。这种「望」不是欲望。这种「望」不是指未来的希望。它与未来无关。这种「望」只是指一种对每件事情充满希望的态度。那是关于每一件事。是一种乐观的看法、一种充满希望的态度。去看事情好的那一面。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是充满希望的,你不会沮丧。

  沮丧只会在你看错误的那一面时发生。每件事情都有两面:错的一面与对的一面。你可以看错的那一面,然后你就会沮丧;或者你可以看对的那一面,然后你就会快乐。所以,那要看情况而定。

  没有「望」的人总是看着错的东西。他试着去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错的东西。如果我告诉他:「这个人的笛子演奏得很美。」他会先看着他然后说:「不,我无法相信他能够演奏笛子,因为他是一个贼。」那有什么关连?一个人可以既是一个贼也是一个好的吹笛者。但是他会否定这种可能性。他会说:「不,他不可能。他是一个贼、一个众人皆知的贼。他怎么能够当一个好的吹笛者呢?」

  这就是没有「望」的头脑。如果一个头脑充满了「望」,如果我说:「这个人是个贼。」他会说:「但是他怎么能够是一个贼呢?他是一个很好的吹笛者。」

  你是怎么看事情的呢?是用「望」还是没有「望」来看的呢?通常,除非你接触了内在的音乐,否则你不会用一种「望」态度来看世界。那么每件事情都是错的,而不论你做了什么事也都是错的。而从每一个地方,你都会得到悲惨。你会变成一个悲惨专家。任何事都会帮你变成悲惨的。

  当你接触了内在的宁静、内在的音乐,你就会变成有希望的;你会变成「望」。你会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你总是会触摸到事情最内在的核心,你会触摸到它的心。那么,就不会有沮丧了。

  还有「爱」。以通常的情况而言,爱是一种关系。但是当你接触了最内在的本质时,爱就变成了你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关系。它不在你与别人之间。现在是你已经变成了爱。那不是一种关系。即使你是单独一人、坐在树下,你也会爱。孤单一人、没有人在,你也还是会爱。

  那就像一朵孤单的花儿生长在不为人知的小路上。没有人会经过那里,但是花儿会继续散播它的香气。那是它的状态。不是国王经过它才会发出香气。不是乞丐经过它就不发出香气。如果一个乞丐经过,花儿会发出香气。如果一个国王经过,它也会发出香气。如果没有人经过,那么这朵花也会继续散播它的香气。香气就是花朵存在的状态。那不是一种关系。

  我们的爱是一种关系。当爱是一种关系时,它就会创造出悲惨。当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时,它就创造出喜乐。一个佛也是在爱当中,但是他不是试着去爱你。只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所以爱会散播。爱变成了一种香气,而且会传播到地球遥远的角落。

  这三种品质会进化:信、望、爱。如果这三者都存在,你就不需要做别的事了。这三者会带着你进入生命与存在的终极高峰。

  『……你知道它的确是在你的内在。到那里去找它,一旦你听到了它,你就会在你的周围更准备好要去认出它。』

  如果你能够感觉你内在的音乐、内在的真理、内在的信望爱,你就会开始在你的周围认出它。整个宇宙会为你而改变,因为你已经改变了。不论你在内在感觉到什么,现在你都会在周围感觉到那些东西。

  这个世界还是一样;但是当你改变了,每件事情就改变了。对你来说,你的宇宙会变得不同。如果你根植于神性中,整个存在也是根植于神性中的。如果你根植于邪恶中,整个宇宙就是地狱。那依你而定。它就是你、放大之后的你。

  第十一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二章 和谐的课程

  「把你听到的旋律储存于记忆之中。」

  「……当你还只是人类时你的耳朵只听得到伟大声音的片断而已。但是如果你倾听它,要忠实的记住,好让你听到的声音不被遗漏,并且努力的去从那个声音中学习你四周的神秘的意义。因为当个体拥有了声音时,在其中个体就存在了。」

  「把你听到的旋律储存于记忆之中。」有一些片刻,那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片刻,但是仍然有一些片刻你是更接近存在的旋律的。情况也许不同,但是旋律是一样的。一个小孩追逐蝴蝶、在花园摘花、只是放松的躺在草地上,他在存在中感觉到一种和谐、一种旋律。在那一刻,放松的躺在草地上、或者是追逐蝴蝶、或者是收集花朵,或者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在岸边玩着小石头;在那一刻,小孩全然的与整体合而为一。没有后悔、没有否定。小孩接受存在本来的样子,而他也被存在所接受。

  当你接受了存在,存在也接受了你。当你拒绝时,存在也拒绝了你。存在是你的回音。不论你做什么它都跟着你做。

  小孩子是接受的。小孩子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一刻、现在这一刻,就足够了。小孩子存在于此时此地。然后他会感觉到一种和谐;他感觉到了一种旋律。

  那就是为什么到了后来当你变老时,你就会一直回想着童年;你一直说童年是天堂。为什么?因为有许多片刻在你全然接受的时候发生了。而小孩子是全然接受的。小孩子开始拒绝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小孩子了。童年不见了、天堂不见了。

  去回想你童年的某些片刻,那时候你觉得生命是喜乐的、只是存在就是狂喜的。只是存在、只是呼吸,就足够了。你不需要任何使你变得喜乐的东西。不论你是怎样的人都足以让你变得喜乐了。

  收集这些片刻。回想它们、重新再去活它们。有时候要忘掉你的年龄。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往回走,再次变成一个小孩子。不要只是回想,而是要重新再活一次。再次变成一个小孩子。在你的回忆中,要像小孩子一样的跑、唱歌、玩耍。只要再次重新播放你的童年,你就会得到一种新的光明、新的觉醒。一种新的生命能量会流过你身上。

  当你变成青年时,你爱上了某人。狂喜又再次出现。你又觉得非常好。没有什么不对劲。生命是很好的;每件事都像它该有的样子一样。有一个片刻又再度出现。要收集、滋养那种片刻。要一次又一次的进入它们。

  然后当你老了,你坐在寺院里静心、或者在清真寺祈祷、或者在教堂中。然后再次真寺祈祷、或者在教堂中。然后再次。

  收集这些片刻,因为它们会使你更有能力、更敏感,你才能听到天体的更伟大的音乐。它们只是片断,但是你已经在它们之中听到了某种超越你的东西。不论情况如何,如果有一种快乐降临在你身上,要珍惜那种片刻,并且在你的心里为它空出一片空间。收集这些你偶尔听到的喜乐音乐的记忆;它会是有益的。

  你无法突然间听到全部的音乐。你只能在片断当中听到它,因为头脑是那么小的一个东西。头脑的口径非常狭小,而天空是非常大的。你只能看到片断。但是,要收集那些片断。在其中创造一种合一,在它们当中感觉合一,你会变得更有能力、更敏感、更活生生,然后才能接受得更多。你会变得更有接受性。

  但是,看看人类的头脑。它收集悲惨、它收集痛苦、它收集伤痛。它从不收集快乐的片刻。它继续在悲惨之上收集悲惨。于是生命变成了地狱。那是你收集的东西;那是你看事情的方式。

  你一直说快乐只是短暂的。但是没有人说痛苦是短暂的、没有人说苦恼是短暂的。你一直在感觉苦恼是永久的、痛苦是永久的,而快乐只是短暂的。这是错误的。两者都是相似而且相等的。两者都是短暂的。

  而到最后,相反的说法才是真实的。痛苦会是短暂的,而喜乐会是永恒的。但是现在,对这个头脑来说,每件事都是短暂的。痛苦来了又去,喜乐也是来了又去。但是你一直在收集痛苦,所以它看起来似乎是永久的;而你从不收集、珍惜与滋养快乐与快乐的片刻,所以它们看起来会是短暂的。

  这是你的选择。要改变这种选择,因为如果你收集了太多的痛苦,你就会再收集更多的痛苦。痛苦会增加;你正在帮助痛苦增加。然后你会被痛苦围绕,到了看不到喜乐的地步。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全然负面的人。

  要做完全相反的事。只有那样才会对你的静心有帮助。当痛苦发生的时候,不要收集它。让它发生,但是不要滋养它。为什么要一直去谈它呢?每个人都在谈他自己的痛苦。为什么要那么强调痛苦呢?为什么要对它那么注意呢?记住一个法则:你注意得太多的事情会成长。注意是帮助成长的元素。如果你注意某件事,它就会长得更大。

  现在,生物学家说如果一个小孩被爱的话他就会长得更大,因为透过爱小孩就得到更多的注意。甚至如果园丁对一棵植物付出更多的关注,它也会长得更大。如果它被疏忽了、如果其它的东西都给了——适当的土壤、肥料、雨水、阳光;除了有意识的关注以外每一件东西都给了,它还是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才会长大。现在这是科学上的事实:人们发现那是正确的。如果你爱植物、你对它付出关注,如果你对它讲话、如果你有时候对它说:「我爱你。」它就会长得更快。关注就是一种维他命。

  在存在之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是关注。如果没人爱你,你就会开始枯萎。如果没有人注意你,死亡就会接近。你想要死掉。如果有人注意你,你就会再次变成活生生的。关注就是生命、热情的生命力。

  如果没人爱你,你会自杀,因为你没有能力爱自己。如果你有能力爱自己、如果你有能力关注你自己,你就不需要别人的关注了。一个佛可以单独活在地球上。你没有办法。如果你单独一人,你马上会去自杀。你会说:「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要活下去?谁会来爱我呢?我要爱谁呢?」

  在内在、在心理上,也适用同样的法则。如果你对痛苦付出许多的关注,你就会帮助它成长。如果你对快乐付出许多的关注,你就会帮助它成长。不要变成你自己的敌人。如果你沉浸于痛苦中,那是因为你一直在对错误的事情付出关注。要转移你的注意力。即使你只有一次喜乐的片刻的记忆那也就够了。注意它,然后它就会成长。种子会成长,然后它会变成一棵大树。??你可以在它的树荫底下休息、你可以在它的树荫底下跳舞。你可以在它底下放松。

  这句经文说:「把你听到的旋律储存于记忆之中。」不论你是在何时、何地听到生命的旋律。快乐就是指旋律。痛苦就是指一种混乱的经验、沌浑的经验。痛苦就是指一群不相干的经验:它是噪音、它没有音乐在其中。快乐就是指音乐。不是噪音,而是内在的和谐;不是混乱而是内在的一致。

  「把你听到的旋律储存于记忆之中」,那么它就会成长,然后有一天你会有能力倾听全部的宇宙性的音乐。那么你就不需要老师了。那么你就不需要去向任何人学习了。那么你就会直接与神性接触而不需要中间人了。

  老师就是中间人。你无法听,而他能够听。你无法看,而他能够看。你无法感觉,而他能够感觉。在你自己有能力听、看、融合之前你才需要他。然后老师就没有用了。那么你就是立即的、直接的与宇宙的力量接触。现在你就在河流中了。

  而一旦你有能力停留在喜乐与旋律当中,一旦你进入了河流,神就可以直接的对你讲话。

  我想起一个关于苏菲神秘家巴亚基德的故事,他在一个村落住了好几年。有一天村人对巴亚基德说:「我们看了你至少有五年了。你总是在祈祷还有对神说话。现在我们发现你不讲话、不祈祷了。为什么, 会有这种改变?你变成了无神论者吗?你已经失去了对神性的信仰吗?你现在都不讲话、不祈祷了。」

  巴亚基德笑了,然后他说:「以前,我一直在讲话与祈祷。现在神开始对我讲话,所以我必须静下来听。整个过程改变了。现在我不需要讲话了。现在,他会对我讲话。」

  这一刻会来临。但是这种时刻只会在你的心充满了旋律、并且神性的寂静来到你身上时才会出现。不再有噪音。不论你看什么地方你都会感觉到音乐;不论你看什么地方你都会感觉到一致;不论你看什么地方你都会感觉到一样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现在你察觉到了海洋。对你而言波浪已经消失了。没有波浪;只有海洋存在。于是,神性就会直接对你讲话。

  那不是一种隐喻。存在会直接对你讲话;那不是一种隐喻、那不是一种诗意的表达。那种事会发生!但是你必须准备好。而那个准备就是指一颗充满音乐、充满宁静的心。

  「从它当中学习和谐的课程。」

  「……生命本身会讲话,它从来不是沉默的。而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如同耳聋的你所认为的是一种哭喊:它是一首歌。从它当中你学到了你是和谐的一部份;从它当中你学到了你要去服从和谐的法则。」

  就现在的你而言,生命看起来像是一种哭喊。它并非如此。它看起来像是一种哭喊是因为你被打扰了。生命是一首歌,但是要听到这首歌你自己必须变成一首歌,因为只有相似的东西才能够彼此了解。

  你是一个哭喊。那就是生命之歌看起来像是一种哭喊、尖叫的原因。那是因为你。你摧毁了它、你打扰了它、你扭曲了它。当它来到的时候它是一首歌,但是当它撞到你的时候它变成了哭喊,因为你就是哭喊。你是有病的、生病的。你是片断;你不是全部。这首歌已经在你的内在被摧毁了。你自己要成为一首歌,然后生命的整体看起来才会像是一首歌。那么就不会有负面的性质。当你是正面的,生命的整体也会变成正面的。

  这就是我所谓的有神论者。有神论不是指信仰神、有神论不是指信仰一种神学理论。有神论是指一种对存在的全然的是、对存在说是。但是你什么时候才能够说是呢?你只能在听到了这首歌之后才说是。你怎么能够对哭喊说是呢?你怎么能够对疯狂的噪音说是呢?你怎么能够对四周的不清醒、死亡、悲惨说是呢?你怎么能够对它说是呢?但是那是因为你,因为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是一种扭曲的因素。那是因为你的心。你的心充满了痛苦与悲惨,所以它无法找到别的东西。那是你自己的回音。

  这句经文说:

  「从它当中学习和谐的课程。」

  不论那些美丽的、狂喜的、快乐的时刻是什么,你都必须去收集它们、珍惜它们、与它们共存、活出它们。你会变得对快乐更敏感。快乐会更加被你吸引、爱会更加的发生在你身上、静心会更容易发生在你身上。生命会变成一种恩惠;存在会变成一种庆祝。但是,你必须去创造一种快乐的心。

  然后,在这些喜乐的片断经验中,要找出共同点。小孩子摘着花朵、年轻男人爱着女孩、老人坐在树下静心着。他们都说那是喜乐的,其中一定有某件共通的事情。在外围、在外侧,没有一件事情是共通的。小孩子摘着花朵、年轻男人爱着女孩、老人念着一段咒语。在这些事情之间似乎没有共通点。但是如果他们都说:「这是喜乐的!」那么一定有某种共通点。要找出那种共通的要素。要找出一直存在的那件事,而没有了那件事他们就无法说这些时刻是喜乐的时刻。

  老人也许会否认有任何共通的时刻。他也许会说:「这个年轻人是愚蠢的。女孩是一种无意义的东西。它只有骨头与肉块还有各种的脏东西。这个年轻人是愚蠢的。他在浪费他的时间。」

  或者年轻人会说:「摘花的小孩活在幻想之中。那不是真的。当他变得更了解时他会把这些花丢掉。这种事是愚蠢的。收集花朵是无用的;他在浪费时间。他是无知的。」

  但是在他们之中一定仍然有某种共通的东西。如果老人说年轻人是愚蠢的(或年轻人说小孩子是愚蠢的)那只表示对这个老人来说生命尚未变成一体的。那只表示这个老人仍然对他自己的童年感到愤怒。他无法把童年吸收到他生命之流当中。他的年轻时期还没有变成他生命的一部份。这个老人是破碎的、分割的。

  如果这个老人真的没有被分割、如果他一直在所有的经验中寻找共通的要素,那就是智慧。如果这个老人了解在所有的这些经验中什么是最精要的,他就会发现当他与所爱的女孩坐在一起时发生的事,与现在他的静心当中发生的事是一样的。当他小时候在花园摘着花、或在沙滩上玩着小石头,那也都是同样的事情。

  这个共通的元素是什么?关注、深深的关注。全神贯注。小孩子全神贯注于他的石头、玩着石头。整个存在都被忘掉了。小孩子忘了他自己。在那一刻没有东西存在、没有头脑存在。小孩是全神贯注的。因为那种全神贯注、那种自我的全然毁灭,喜乐就会出现。那变成了一种静心。

  年轻人全神贯注于他的爱人。整个存在都被抛弃,好像别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只有爱人存在。甚至连那种东西都消失了:爱人的人与被爱的人都消失了。只有爱存在。永恒的一刻会存在,那一刻就是永恒。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就是全部。那是一种静心。爱是一种静心。然后喜乐就会出现。

  现在,老人坐在树下念着咒文、或是坐在寺庙里面听着铃声,而他觉得很快乐、很狂喜。发生了什么事?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状况、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经验中发生着。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着。世界消失了。老人不见了、寺庙消失了。现在这一刻变成了全部。他就在此时此地。铃声继续在响着。铃声不会在未来响:它们会在现在响。没有过去的记忆进入,也没有未来的欲望。这个老人就在此时此地。

  当你在此时此地的时候,喜乐就出现了。就像小孩子玩着石头、年轻人与他的爱人在一起游玩、或是老人念着咒语与静心。如果你在这三种经验中都能够感觉到和谐,你就找到了生命的终极法则。你就变得有智慧。智慧会出现在你身上。

  第十二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三章  穿越人心

  「热切的尊敬你四周的所有生命。」

  「……要尊敬你四周持续改变而且移动中的生命,因为它是由人心所形成的;而当你学着去了解它们的构造与意义时,你就会逐渐的有能力去阅读生命的更广大的世界。」

  「尊崇生命、尊敬生命。」

  一般来说,所谓的宗教人士是否定生命的。他们是反对生命的。看看他们的脸、他们的眼睛。他们谴责每一件事。这种负面的态度已经在全世界创造了一种对生命的否定。宗教看起来像是死亡的盟友而不是生命的朋友。它看起来是反对生命的,因为它一直在告诉你:「离开生命。超越它。要去找超越这个生命的另一个生命。」

  神似乎反对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好像生命是一种惩罚。「你在这里是因为你有罪。如果你的生命中没有罪你就不会在这里。」但是这整个态度是有病的、病态的。事实上,神性与生命并不是两回事。它们反而是同一个现象的延伸。

  此地的生命与彼岸的生命、这个生命与超越的生命并不是两回事。此地的这一个生命的是朝向超越的一阶。如果你否定这一个生命你也不会达到另一个;你无法超越。要超越这一个生命,是不需要否定的。

  要超越需要生命的深刻洞见。要如何创造生命的深刻洞见呢?除非你尊崇生命要不然是不可能的。要尊崇生命,不论你在哪里找到它,要帮助它成长。要有创造性的面对生命;不要成为毁灭性的。

  但是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有毁灭性的。看看你的四周。每一件与生命有深刻连结的东西都是被谴责的。性被谴责了、爱被谴责了,因为它们是生命的源头。

  一个宗教人士一定是僧侣、禁欲者。为什么?为什么寻求神性的人应该要成为禁欲者呢?这种需要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反对性、爱、生命的宣传呢?因为性似乎是生命的源头;它似乎是推动世界的原始能量。那些反对世界的人注定会反对性。「把性从你的生命中完全切除!」那就是他们所教导的。但是如果你切除性,你就切除了所有的生命。如果你反对性,你就无法尊崇生命。你已经反对了生命本身。

  这些经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们说尊崇生命的所有形式,因为你越尊崇生命你就会越深入。神事实上并不是超越,而是在这个生命里面。神就是中心、是中心本身,而生命只是外围。深入生命然后你就会达到中心、达到生命本身。

  神不是创造者;他就是创造力本身。基督教与回教的「神是创造者」的观念创造了许多混乱。这些态度有一点孩子气。如果你对小孩这样讲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对了解的人这样讲是无意义的。

  基督教与回教中的教义中出现了神在过去的某处创造了世界的观念。他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然后在第七天他就休息了。从此之后,他就没有做过任何事。这个世界就自己开始运转了。

  这种观念创造了一种分割的态度:也就是神与世界是两件不同的事情。那不是真的。神并没有创造世界,然后把世界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那不像是画家画图。画家是一回事;图画是另一回事。印度教的观念更深入。它说神不像是画家,而是像舞者:舞蹈者湿婆。

  神像舞者,因为舞蹈与舞者并不是两回事。你无法分离它们。画家可以与他的画分离,但是舞者无法与他的舞分离。舞者与舞是合一的。

  神不是创造者,不是分离的实体。神是创造力本身、生命本身。所以如果你反对生命,你就是反对神。据说葛吉夫曾说过一段非常矛盾却又非常真实的话。他说所谓的宗教都是反对神的,因为它们都是反对生命的。但是真正的宗教一直都是赞成生命的,它从来不会反对生命。

  如果你更深入舞蹈当中,你就会接触到舞者。舞蹈只是形式。如果你更深入舞蹈当中,你就会接触到舞者的心。而如果你深入生命,你就会接触到生命初始的原则:神。

  神就是创造力。或者,如果你允许我说,我要说神就是存在本身。神就是生命。耶稣曾说:「神就是爱。」那就是他被送上十字架的原因,因为他称神为「爱」。爱是被谴责的,它是罪恶,而他称神为「爱」。他一定看起来非常叛逆,他似乎太喜爱地球上的生命。老式的犹太教头脑、老式的宗教头脑,是无法容忍这一点的。这是渎神的!耶稣以神的观点来谈论神?神是超越生命与爱的!你必须离开每一件东西:生命、爱、每一件东西。只有那样你才能够找到神。而耶稣这个人,他把神带到了地球上,并且以爱的观点来谈论神。

  事实上,神就是生命、神就是爱。神就是这个世界。不要创造区分、不要创造二元主义。只有那样你才能够尊崇生命。不论你在何时何地看到生命——种子的发芽、树木的开花、星星的运行、河流的流动、小孩的笑声——要记住神就在你身边。当小孩在笑的时候,要观察他的笑声。进入它。你已经进入了庙堂之中。当河流流动时,要充满爱心的看。与它的流动合而为一;要感觉到深深的尊崇。

  印度教徒把所有的河流都称为女神;他们把所有的山丘都称为神。他们使得整个地球变得神圣。那是人类意识中曾经出现的最美的一件事。印度教徒把恒河称为母亲。这就是对生命的尊崇。他们称山丘为神。这就是对生命的尊崇。他们崇拜树木。那些在智力上变得世故的人会认为他们是愚蠢的、迷信的人们,但是他们并不是。树木不是一件物品。当他们崇拜一棵树或一条河流时,他们是在崇拜生命。

  树木比任何寺庙、教堂更鲜活;河流比任何清真寺更鲜活。你的寺庙中的石头偶像是死的;一棵树是更活生生的。你也许是迷信的,但是崇拜树木的人并不是迷信的。他也许没有察觉他做所的事,但是对生命所有的形式的尊崇是存在的,那是一种深刻的尊敬。

  还有庆祝。当你觉得生命在成长的时候,要庆祝它、爱它、欢迎它,然后一种很大的转变就会发生在你身上。如果生命的所有形式都受到尊崇,你会变得更鲜活。你变得更接受生命,然后生命开始充分的流入了你;它会在你体内泛滥。那就是所谓的喜乐:生命的泛滥。

  但是你对死亡比较有兴趣,而对生命没兴趣。你对毁灭、恨更有兴趣;比起爱与生命来说,你对战争更有兴趣。那会让你变得死气沉沉。在你真正死去之前,你已经死了。当死亡这件事真正发生在你身上之前,你已经死了。不论你尊崇什么你就会变成什么。如果你尊崇生命,你就会变成生命而且更有生命力。如果你尊崇死亡,你就会变成死亡而且更死寂。

  记住这一点:「要尊敬你四周持续改变而且移动中的生命,因为它是由人心所形成的;而当你学着去了解它们的构造与意义时,你就会逐渐的有能力去阅读生命的更广大的世界。」

  「学着去聪明的去观察人的心。」

  「……研究人的心,你也许会了解那个你居住的世界、以及那个你就是其中一份子的世界。」

  我们从来不直接看任何人的心。那是危险的、不安全的,因为那样的话你也许会涉入其中;你也许必须做一些事。所以我们从来不碰触任何人。我们只是保持疏离、遥远、远离。

  我们不碰触任何人。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不单是指肉体上的碰触。我也指心理上的碰触。我们不在肉体上碰触别人。我们害怕碰触别人,也害怕别人碰触我们。我们在心理上也活在壳中:我们是封闭的、密封的。

  那是有很多理由的。如果你穿透某人的心,你就必须做一些事。你会充满爱、你会充满更高尚的、更优良的价值观。那么你就无法保持你卑鄙的样子、你就无法保持你不仁慈的样子、你就无法保持你自我中心的样子。如果你观察别人的心,你就必须溶化。那个观察别人的心的举动就会变成你自我的溶化。

  所以,没有人会去看别人。我们甚至不会去观察朋友的心。我们把他们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从来不会观察妻子和丈夫的心、爱人的心。我们创造了一种想象,然后靠那种想象生活。我们从来不直接的与对方谈话,因为如果你直接的讲话你就会觉得不安全;你会变得脆弱。记住这一点,如果你穿透了别人的心,你的心同时也会变得脆弱。否则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深入的看着你,我也会对你变得敞开。你也能够深入的看着我。

  但是那会让人觉得危险。我不想要任何人深入的看着我,因为在表面上我是一个不同的人,我是一个虚假的人。在内心深处,我是另一个人。在表面上我继续微笑,我非常仁慈、非常有爱心,而在内心深处却有许多憎恨、许多丑陋存在着。所以我不想要任何人穿透我。

  但是如果我穿透你,那个想穿透的努力本身同时也会让我对你敞开。我们都很害怕。我们不想要让任何人侵入、并且看我们的内在。观察别人的心以及被别人观察都是危险的。我们变成密封的、死寂的。我们继续把囚禁带在身上。

  那么你怎么能够了解生命呢?如果连一个人的心对你而言都如此的陌生,而你不曾观察过它,你又怎么能够深入更大的神性之心、存在的中心当中呢?学着去看。从观察别人的心当中你就能够学到深入去看的方法。那是这个人的深度。这个人的深度就是他的心。

  我们透过头脑谈话。头脑并不在深处。头脑在表面、外围。我们只用文字来谈话、讨论、沟通。我们甚至从来没有保持过几分钟的沉默。甚至那些恋爱中的人们都会一直讲话,因为如果你沉默,你的心就能够被穿透。所以我们一直在讲话。

  丈夫回到家里。他开始讲话。他谈论一些无意义的、不相干的事情。市场上发生了什么事、商店里发生了什么事、电视新闻里有什么事、收音机里有什么事。他一直在讲话。而妻子也一直在讲话:其它的妻子在他们家里谈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话。他们一直在讲话,直到他们上床睡觉为止。为什么要讲那么多话?有什么目的?他们真的是对相互沟通那么有兴趣吗?不!他们害怕沟通。如果他们安静下来,那么他们的心会开始沟通,所以他们继续讲话。讲话创造出一种障碍。他们在头脑上会合,好让他们不会有心对心的会合。心对心的会合只有在寂静之中才有可能发生。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然后我们说我们活在悲惨当中。还可能发生别的事情吗?你的命运会是悲惨的。但是那并不是你注定的命运。那是你自己创造的悲惨;是你创造了它。你封闭,你就会在悲惨之中。敞开、脆弱,你就能够变成喜乐的。这种敞开要透过观察人心来学习。

  这句经文说:

  「学着去聪明的去观察人的心。」

  『……聪明是不偏不倚的:没有人是你的敌人、也没有人是你的朋友。它们都像是你的老师一样。你的敌人变成了一种你必须解开的神秘问题,即使要花上许多年:因为人必须被了解。你的朋友变成了你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你自己的一种延伸、变成了一种难解的谜。』

  这句经文说:「学着去聪明的去观察……。」这个「聪明的」是指:成为不偏不倚的。如果你是偏心的,你就无法接触到心。所有的偏心都使你专注于头脑;只有不偏不倚的意识才会到达心。

  心是不偏不倚的;头脑总是偏心的。头脑总是倾向于党派、派系,赞成这个然后反对那个。心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心只是一种敞开、一种接受、一种欢迎。心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头脑有敌人和朋友。这个「聪明的」就是指不偏不倚。只有那样你才是聪明的。

  如果你是偏心的,你就不是聪明的。你也许看起来是世故的、有教养的、逻辑的,但是你没有智慧、你不是真的很聪明。没有偏见、没有偏心、没有赞成和反对的感觉就是聪明的性质,因为只有那样你才能够看到整体。

  例如,如果我说你是我的朋友,我就不可能进入你的心中。或者如果我说你是我的敌人,那么我也不可能接触你的心。当我说你是我的朋友、或我的敌人时,我已经把你视为理所当然。我觉得我认识你。我了解到我已经了解了你。否则,怎么可能会有友谊呢?当我说你是我的朋友,我就显示出我喜欢你;我正在说我喜欢你。而当我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我就已经变成偏心的。那么我就无法接触你的心。我的喜欢会变成一种障碍。

  当我说我喜欢你,我事实上是把我自己的想法加在你身上。我的喜欢、我说你很好,是因为你这个人怎么样是依据我的喜欢而来的。现在我进入了你、我把我自己的想法加在你身上。因为我的喜欢,我无法接触你的心、我无法以你本来的样子认识你。

  当我说你是我的敌人时,我是在说我不喜欢你、我讨厌你。这个讨厌变成了一种障碍。当我说我喜欢你时,我会试着去找出那些我喜欢的东西。当我说我讨厌你时,我会试着去找出那些我讨厌的东西。然后我就只是试着去证明我的观点,而不是试着去认识你本来的样子。喜欢=友谊、讨厌=敌意,这就是我的解释、我的幻想。你的赤裸裸的真相、你的赤裸裸的真实,已经被遗忘了。

  聪明就是指你既不是我的朋友也不是我的敌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不会把我的想法加在你的身上。现在我会试着去了解你本来的样子。不是根据我的喜欢或讨厌,而是根据你本来的样子。每个人都是一种神秘、每个人都是一个谜。如果你试着去解开其中一个人的神秘、如果你有能力去解开其中一道谜题,你会变得有能力解开更多的谜题,因为甚至只有一个人,他也要透过心来被了解。你知道了这种艺术:如何穿透人心的艺术。

  而同样的技巧、同样的方法,也会帮助你穿透神性之心。神性之心是广大的、无限的,但是人的心是神性之心的一个瞥见。人类的心是神性之心的一种活生生的片断。所以不要对你周围的人类死气沉沉。学着去爱人类、尊崇人类。然后,「学着去聪明的去观察人的心。」

  这种学习会使你更成熟;这种学习会使你对更高的学习、也就是神性更敏感。神性之心只能够被那些有能力了解人心是什么的人所穿透。

  第十三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四章 放松个性的束缚

  「要最热切的尊敬你自己的心。」

  「因为透过你自己的心,会出现一种光,它能够照亮生命并且让你的眼睛看清生命。」

  『……只有一件东西是更加难以了解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直到个性的束缚被放松了,你才能够开始看到自己的深奥的神秘。直到你站在一旁它才会让你了解它。那么,直到那时候,你才能够掌握并且引导它。那么,直到那时候,你才能够使用它所有的力量,并且把它奉献于值得服务的地方。』

  最基本的一件事情就是你无法了解你自己的本性、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本质,其原因是你的个性,以及围绕在你四周的虚假实体。我们活在个性之中。个性是虚假的。它们只是给别人看的面具、外表而已。但是它已经变得太深入,以致于你完全忘记了你原来的脸孔。你把假的脸孔给别人看,渐渐的你认同了那里脸孔,然后你开始认为这些就是你的脸孔。那么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真正脸孔仍然是被隐藏的。

  不论你做什么、不论你如何行动、不论你说什么,要记住它是来自你的心还是来自你的个性。要弄清楚其中的区别。它会成为你的内在寻找的一大助力。

  当你对某人说:「我爱你。」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哪里呢?它们的来源是什么呢?这些话是来自你的心吗?你的心真的充满了爱吗?或者它们只是来自你的个性、你虚假的脸孔呢?你只是把它们当成礼貌、仪式、礼节,或者你把它们当成得到东西的手段呢?

  你也许欲求某人的身体、你也许想要与别人发生性关系,但是你说:「我爱你。」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欺骗。你还不如说:「我想要与你发生性关系,但是其中并没有爱。你的身体对我有吸引力、磁力,但是并没有爱。爱也许会成长,但是现在并没有爱。我只对你的身体有兴趣。」

  但是如果有人说他只对你的身体有兴趣,你将不会爱上这个人。你会逃跑!你会说:「你在说什么东西啊?」虚假的脸孔必须存在。只有那样才能够得到身体。

  所以你一直在培养你的个性。当你的内心觉得受伤、伤心时,甚至那时候你也一直在微笑。仔细想想你的微笑只是一种粉饰的微笑、只是在嘴唇上、只是嘴唇的延伸,还是来自内心深处并且扩散到嘴唇上。它的来源是在深处,或者是没有来源、而只是一种粉饰的微笑呢?当你微笑时,要观察它,然后你会了解什么时候的微笑是假的、什么时候的微笑是真的。

  当某人伤心、悲惨,或者他失去了朋友、爱人、丈夫、妻子的时候,你去找他。你的脸看起来是伤心而且哀伤的。要记住,要在内心深处仔细的想一想,是否这个伤心是真的,还是你只是在展示、而在内心深处你只是觉得无聊、你在盘算着如何离开、你想着其它事情,你对这个人以及也的悲惨、痛苦一点也没有兴趣。要一直去想这件事,然后你就会了解你内心的两种层面。虚假的那一个就是个性。

  「个性(personality)」这个字是意味深长的。它来自于Persona这个希腊字。Persona的意思是「面具」。在希腊戏剧中演员使用面具、虚假的脸孔。那些虚假的脸孔被称为Persona。而从那件事当中就出现了「个性」这个字。那是很美的。那表示你正在用一张虚假的脸孔演戏。它并不是你。你隐藏在虚假的脸孔后面,因为你无法露出你真正的脸孔。

  我不是说你需要在每个地方一直露出你真正的脸孔。没有这种必要。在某些地方,是需要面具的。但是要弄清楚这是面具;这并不是你。在内心,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你是在演戏、以及什么时候你是真实的。你必须不被你的演戏所欺骗!你必须不与你的演戏认同!我知道那种脸孔是有需要的。否则很难在社会上活下去,那是非常困难的。这些脸孔在某方面是很好的。它们让事情变得便利,它们像润滑剂一样。而在一个有这么多人的社会当中,你不需要在每个地方露出你真实的一面。

  某人在早上遇见你。你觉得受到打扰。你想着:「为什么我一大早就要看到这个人?他的脸把我这一整天都破坏掉了。」但是,在外在你还是微笑着说:「早安。真高兴见到你。」在内心里,你一点也不高兴!

  但是就礼貌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对这个人说:「我觉得非常不高兴。你破坏了我的早晨。你的脸很危险。我怕我这一整天会因为看到你的脸而毁了。」是不太好的。这样不太好。也没有必要。你没有必要的打扰着别人。没有这种必要。

  但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是面具而什么又是真的。你必须察觉你内心在进行的是什么事情。你要了解在内在什么是你的真实存在,而在表面上什么东西只是便于社会使用而已。如果你能够在你与你的个性之间分得很清楚,那么个性就变成像衣服一样。你就能够在任何时刻丢弃它并且变成赤裸的。

  如果你无法丢弃它,那就表示你太执着于它,以致于区分与分离不存在了;间隙不存在了。你需要一个间隙,好让你至少在房间、在浴室中,你能够把你的个性放在一旁并且变成真实的人。至少在静心当中,你能够把个性丢掉并且变成真实的人。在那些地方,是不需要个性的。

  静心是非社会性的。它与任何人都无关;它只和你自己有关。所以不需要面具;你能够变成真诚的。但是你无法真诚,因为你不知道其中的区别。甚至在静心当中,我仍然感觉到你正在做着许多虚假的事情。

  佛洛伊德察觉到了,当他一开始做心理分析时他还没有察觉到,但是渐渐的他察觉到病人会说一些不真实的事情来让他开心,让他可以对他的理论感到确定;因为当佛洛伊德高兴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高兴。只是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心理分析之后他才察觉到他们所说的事情并不是真实的。

  例如,佛洛伊德说性是各种心理上混乱的根源。病人会来找他然后告诉佛洛伊德他们的混乱。然后他们会显露出性是他们混乱的根源。佛洛伊德认为他的理论被许许多多的案例所确认。只是到后来他察觉到其中有许多人只是为了要让他高兴、让他可以确认他的理论而欺骗了他。

  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相同的事情。当我说:「疯狂吧!」然后你就疯狂了,我知道你的疯狂只是为了让我高兴而已。但是没有这种必要。我已经很快乐!没有必要。不要做任何不真实的事情。那不会对任何人有帮助。要真诚、真实,至少在你的静心当中要如此,因为在那里只与你自己有关。

  提利区(Tillich)曾说过宗教是对于个体的关心,是对一个人自己全然个人化的关心。它与别人无关。宗教是个体性的,所以你不需要在静心的时候想着别人,甚至不要想着我。成为真实的。丢掉所有的面具。任何真诚的事情都会帮助你往内走,任何不真实的事情都会帮助你往外走。

  那就是山卡拉称这个世界为幻象的原因。你离自己越远,你就更加的进入幻象之中;你越往内走,你就更加的进入真实之中。你的个性是通往幻象之门,通往一种不真实的梦想世界之门。要完全的抛弃那种门、那种桥梁。至少在静心当中要如此。

  我不是说你要进入社会又要变得真诚。你会进退两难。如果你这样做觉得很快乐你也可以这样做,但是我并没有那样说;你不要责怪我。社会将会给你带来麻烦。它不想要你真正的脸孔,它想要你不真实的脸孔。

  而对社会来说那是没问题的。当你出门时使用不真实的脸,但是当你走入内在时,要把那张脸完全丢掉。不要认同它,不要把它带到内在。有一天会来到,那时候你会强壮到甚至在社会中你都想带着真实的脸孔的地步,但是那视你的情况而定。首先要向内看,然后,至少暂时的把你的个性放在一边。

  「因为透过你自己的心,会出现一种光,它能够照亮生命并且让你的眼睛看清生命。」

  『……只有一件东西是更加难以了解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直到个性的束缚被放松了,你才能够开始看到自己的深奥的神秘。』

  个性就像障碍一样,而你的心发出的光无法照到你身上。抛弃个性,即使只是片刻的、暂时的,然后光会照到你身上,你会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心的世界。

  『直到你站在一旁它才会让你了解它。』

  你必须把自己:你的个性、你的自我放到一边去。

  『直到你站在一旁它才会让你了解它。那么,直到那时候,你才能够掌握并且引导它。那么,直到那时候,你才能够使用它所有的力量,并且把它奉献于值得服务的地方。』

  而在你自己与你最内在的心有深刻的接触之前,你无法做任何好的、有价值的事情。你无法服务任何人。不论你做什么,就算带着善意,也会创造出邪恶,因为做者是无知的。你做什么事并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如果你是无知的、活在黑暗中的,如果心发出的光还没有穿透你、充满你,你也许有善意、好意,但是不论你做什么都会导致邪恶,因为善是无法由黑暗之心产生的。所以不要试着去服务任何人,除非你已经找到了内在之光。那时候,你的整个生命都会变成一种服务。那么就不需要制造任何的责任,那么你就不会把服务别人当成责任。那么服务就会自动自发由你身上流露出来。

  而当服务变成自动自发的、没有责任的观念在其中,当服务变成了爱,你除了服务以外什么事都无法做;当没有让别人快乐的问题存在的时候;当实际上是相反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是如此的快乐,以致于你的快乐泛滥而流向了别人,只有到那时候你做的事才会变成好事。

  如果你充满了光与快乐,甚至没有任何善意的时候,也会有好事发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光,太多的善意也许会对别人造成危害。没有任何内在光明而致力于服务别人的人会创造出许多的灾害。整个社会都因为这些有害的人们而受苦,他们一直在服务别人、却对他们自己内在的光没有任何的了解。记住这一点:首要的事情是你的自我了解。服务别人是次要的。也不要以为透过服务别人你就能够了解你自己。透过了解你自己你能够服务别人,反过来却不行。

  『直到你得到了某种对自己的确定以前,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当你学到了前二十一条规则,然后用你发展的力量与不受束缚的感官进入了学习的殿堂时,你才会发现你的内在有一个泉源,而话语会从其中出现。』

  『……这些笔记是为了那些能够读得到我用内在与外在感官写下的东西的人而写的。』

  记住这一点。直到你对你自己得到了某种确定之前,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要抗拒这种帮助别人的诱惑。除非你对你自己得到了某种确定,要不然那是邪恶的。不要试着去成为上师,不要试着去成为助人者,因为你会打扰别人;你会创造出更多的问题。要好好的记住除非你得到了内在之光,否则你是无法帮助、引导任何人的。当内在之光存在时,帮助、引导都会由你身上流露出来。

  要抗拒这种诱惑。这是个很大的诱惑,因为自我会觉得非常满足。某人来请教你。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你没有察觉到你不知道,然后你给予别人劝告,这种诱惑是存在的。如果有人问你神是否存在,你还不够坚强、你无法说:「我不知道。」你会说一些话。你不是说:「是的,神存在。我是一个相信者。」就是说:「不,神不存在。我是一个怀疑者。」但是在这两者当中你都会给予劝告。在这两者当中你确认了某种你并不知道的事情。

  记住这一点,对灵性寻求者来说这是非常基本的、重要的一点:只确认你真正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那最好还是说:「我不知道。」

  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他的回答是最有智慧的。他说:「如果你问科学家一百个问题,有九十九个他会说:『我不知道。』只有一个他会说:『我知道。但是这个答案也只是相对知识。明天它会改变。它不是绝对的。」

  「如果你问哲学家一个问题,他会给你一百个答案。而且他绝对确定事情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说了别的答案,那个人会被诅咒下地狱。『他错了!』」

  那就是哲学哪里也到不了的原因。一大堆到不了任何地方的答案。有那么多的答案,却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哲学家失去了一件基本的东西:他们不够坚强,他们无法说:「我不知道。」

  科学家比较坚强。他们能够说:「我不知道。」甚至当他说:「我知道。」时他也会说:「直到现在为止这是对的。但是我无法说任何关于明天的事情。事情也许会改变,人们也许会知道许多新的事实,然后真理就必须被重新调整了。」

  我要告诉你们瑜珈也是一种科学;它不是一种哲学。静心是一种科学:它不是一种哲学。记住这一点,除非你有确定的知识、确定的经验,否则不要引导任何人。而且甚至到了那时候,也要告诉别人:「这是我的经验。对你而言也许不是如此。那是我达到它的方式。你的方式也许不同;也许对你而言那不是真的。所以不要盲目的接受我的劝告。你可以去实验它。它是一种开放的实验。」

  那么你就能够对人有帮助。否则,你会创造出打扰。不要被诱惑。除非你真的知道否则不要给予劝告。不要引导。先成为一个弟子;不要试着成为师父。师父的性质会出现。当你的弟子性质变得完整与全然时,师父就会在你里面出现。但是在那一刻来临之前不要做这种事。等它来。它会发生。

  第十四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五章 路被找到了

  「得到了内在感官的用途、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欲望、征服了个体灵魂的欲望、并且得到了知识,哦、弟子们,现在要准备进入真实中的道路。路被找到了:把你自己准备好,然后踏上它。」

  「得到了内在感官的用途……。」我们知道关于外在感官的事情,但是每一种感官都有双重层面。例如眼睛。眼睛可以往外看。这只是它的其中一个作用层面。眼睛也可以向内看。那是它的另一种层面。你也可以听内在发生的事情。那是另一种功能、另一种层面。

  每一种感官都有两扇门。一个是对外在世界敞开;另一个则是对内在世界敞开。每一种感官都有外在与内在,但是我们只把我们的感官用在其中一个方向。我们已经变得固定;我们忘记了这些感官也可以被用于向内探寻之上。

  「得到了内在感官的用途……。」得到了感官隐藏的层面,许多事情就变得有可能了。一个新世界在你面前展开。内在就像外在一样的宽广、内在就像外在一样的广大。你刚好站在中间:你正站在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之间。

  外在是宽广的。人们说外在是无限的、是无始无终的;它是没有边界的。内在也是一样。没有边界,内在的空间也是无限的。外在正在被科学方法探寻着。内在可以透过瑜珈方法而寻找。

  科学已经有了许多发展,而且已经了解了许多外在世界的事情。但是内在已经被遗忘了;它不再被人们想起。就外在世界、外在经验而言我们现在是富有的,对内在来说我们却是完全贫穷的。但是如果在获得外在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自己,得到了外在世界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失去了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即使你得到了整个世界,你也是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你失去自己那么生命的意义本身——真、善、美、以及每一件事都失去了。人可以累积物品、累积权力,却花上了失去自己的代价。那么,整个重点都被错过了。

  科学试着去放大外在的感官。现在,经由机器装置,我们能够看到遥远的太空。视觉已经被科学方法放大了。现在我们能够听到远方的事情。科技已经放大了我们的听觉。

  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我们内在的感官。透过静心、瑜珈、密宗等内在科技,你的内在感官被放大了。而一旦它被放大了,你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

  除非你看到这些东西,否则它们看起来会像是神话、迷信。我们听到、读到许多关于佛陀、耶稣、克里希那无法令人相信的事情。穆罕默德、查拉图斯特拉、摩西看起来都像是神话人物,因为我们无法经验到他们所说的话。我们失去了与他们的接触。摩西说他在西纳山听到了神的声音。你怎么能够相信这种事呢?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到原始部落,然后告诉他们在收音机里我们会听到从远方传来的声音,他们将无法相信这种事。或者,如果你说在电视上我们看到从远方传来的画面,他们也不会相信,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经验。

  就内在来说,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变成了原始人。摩西说他听到神的声音。耶稣与他在天堂的天父谈话。他们看起来像神经病。他们一定是疯了。有许多关于耶稣的心理学研究,那些研究显示耶稣一定是疯了。「他是什么意思,与神谈话?神在哪里?你怎么能够与神谈话呢?而神又怎么能够与你谈话呢?耶稣一定疯了。他一定是产生幻觉,而且他相信他的幻觉。他是神经病。」他看起来像神经病,因为就内在世界来说我们已经变成了原始人。

  如果你内在的感官是有穿透性的、如果你的内在感官是活生生的、如果你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内在感官,你也能够把你自己转到神性的频道。你可以听、你可以倾听、你可以看、你可以触摸那些神秘。它们一直都在。摩西不是神经病,是我们变成了原始人。耶稣不是疯子,是我们丧失了与内在的接触。

  「得到了内在感官的用途、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欲望……。」因为如果外在感官的欲望仍然活跃,你就无法往内走。欲望就是指向外的路;欲望就是带你往外走的路。如果你的头脑仍然在欲求着,你就无法往内走。

  那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强调无欲的原因。那不是一种道德的观念。无欲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观念。如果你想要往内走,你的头脑必须失去所有往外走的欲望。否则你怎么能够往内走呢?那是简单的算术。如果你想要往左边走,你就必须离开往右边走的欲望。否则你一只脚会往右;另一只脚会往左。你会发疯。你无法同时往两个方向走。欲望会带你往外走。无欲则会带你往内。

  「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欲望、征服了个体灵魂的欲望……。」如果你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你总是以你自我的观点来思考;你总是以你个体性、自私的观点来思考。那么你就无法看到存在更深奥的真理了。你还没有资格看到它;你不值得看到它。而且它也是危险的。试着去了解它。

  例如,科学现在了解了一些物质的非常基本的秘密。科学已经强迫物质透露一些关于原子能的秘密。那已经变成毁灭性的东西了。人还没有资格、还不值得知道如此伟大的秘密。科学强迫物质透露了这些秘密。科学是有侵略性的。

  爱因斯坦据说曾经说过:「如果我再出生一次,我不要当一个科学家。我反而想当一个水管工人。我的所做所为都是有毁灭性的。不论我发现什么,我的一生都已经浪费掉了。我也许似乎是该为全人类的毁灭负责的人之一。」

  在他最后的岁月他受着很深的痛苦。一个秘密被揭露了,但是人类还没准备好,还不值得去看那个秘密。人类仍然是孩子气的、愚蠢的。像原子能那么大的一种力量,是无法被交到人类手上的。

  而现在,政客们已经得到了这个秘密。政客一定是愚蠢的,他们不可能不愚蠢,因为任何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都是自我主义者。想要掌握权力的欲望就是自我的欲望,而自我是最愚蠢的事情。它可以强迫你做任何事;它是疯狂的。政治野心是一种对自我的着迷。

  科学家已经揭开了一些秘密,而政客却掌握了那些秘密。然后他们摧毁了广岛与长崎。而现在他们已经准备好要摧毁整个地球。在任何时刻,整个地球都能够被毁灭。我们拥有比摧毁地球七次更多的毁灭性力量。我们能够摧毁七个像我们这样的地球;这算不了什么。我们正在发展更多毁灭性的武力。为了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追求死亡与毁灭的渴望呢?爱因斯坦说科学家强迫大自然泄露那些人类还不值得获得的秘密是愚蠢的。但是你能够做得到,因为物质是能够被强迫的。

  你无法往内做这种事。意识无法被强迫。除非你准备好,否则你是无法得知内在秘密的。除非事情对你与别人都是有益的,否则你是无法得知它的。所以这句经文:「征服了个体灵魂的欲望」——野心、自我、权力欲、将自己视为宇宙中心——除非你征服了这些事情,不然意识最内在的秘密是无法透露给你知道的。

  「……征服了个体灵魂的欲望、并且得到了知识,哦、弟子们,现在要准备进入真实中的道路。」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对付的都是关于意识的工作:你自己的意识、主观的意识。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经文都是要去启动、使用、改变、转变、变化主观意识的。当一个人在他的主观世界中变得全然觉知,他就能够进入真实世界。

  记住这一点:如果你向内移动,你就进入了主观世界;如果你向外移动,你就进入了客观世界;如果你超越这两者,你就进入真实世界。客观并不是真实;客观只是真实的一部份。主观也不是真实。它也是真实的一部份。当主观与客观两者都被超越了,你就进入了真实世界。

  如果你把你的感官用在外在旅程中,你会接触到客观事物。如果你把你的感官用在内在旅程中,你会接触主观事物、那个知道的人。透过外在、客观事物找到的是:被知道的东西。透过内在、主观事物找到的是:那个知道的人、自己。但是两者都只是部份。真实世界是由这两者构成的。

  在真实世界中,这两者是合一的。我们称它为梵天:终极的真实。你无法透过客观或主观进入终极的真实。你必须失去这两者。那就是要了解灵魂你必须使用内在感官、而要了解物质你必须使用外在感官的原因;但是要了解梵天你不必使用任何感官,既不需要外在感官也不需要内在感官。如果你想要进入终极的真实,感官必须完全被抛弃,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没有这些感官,一个人才会进入真实世界。

  那就是山卡拉无法承认科学了解真实世界的原因。他说科学只知道客观世界。他也无法承认那些说没有梵天的人了解真实世界,因为他们只知道主观的自己而已。只有那些超越了两者、主客观的二元性的人,才了解终极真理。

  「哦、弟子们,现在要准备进入真实中的道路。路被找到了:把你自己准备好,然后踏上它。」

  「向地、水、风询问它们为你保留的秘密。」

  如果你准备失去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区别,你就能够直接问:「向地、水、风询问它们为你保留的秘密。」你能够直接问那些元素。如果你准备失去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区别、如果你准备失去所有的思想、如果你准备失去你的头脑、如果你准备成为空洞与空虚的,你就能够向这些元素询问它们为你保留的秘密。

  而它们又保留了什么秘密呢?佛陀在这个世界出现了。他被地、风、水、天空、空间等每一件东西记录下来。佛的出现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现象,以致于宇宙会把佛出现的方式记录下来。克里希那在地球上跳舞。他被记录下来了。这种现象本身是地球无法遗忘、天空无法遗忘的高峰。它们记录下来了。这些重要的事情会被这些元素记录下来。

  你可以直接的问。如果你是全然空洞的,你就可以直接的问,而地球会透露它的秘密。如果克里希那在库鲁特谢特拉的战场上带来了吉踏经,那么它一定会隐藏在风中的某处、在风的心中。如果你准备好了,如果你值得,风就能够向你透露最秘密的教义。

  当它对你透露时你会觉得非常奇怪,你会觉得非常困惑,因为由人类记录的吉踏经相较之下已经不算什么了;它错得离谱。有许多东西都被投射在它上面,有许多东西都被删掉了。那不是真实的东西;那只是一种人类的记录。而对人类的头脑来说犯错是很自然的。

  但是这些大自然的元素也会记录下来,它们的记录是绝对真实的,因为没有头脑会去翻译、改变、增加或删减。被记录在这些元素里的是最纯粹的东西。如果穆罕默德讲话、如果耶稣讲话,会被记录在这些元素里。地球无法与如此高度进化、发展、转变的存在失去连系。这些元素无法与他们失去连系;连系仍然存在。这些元素可以对你透露许多秘密。你内在感官经过发展之后,就能够做到这种事。

  「向地球的圣灵询问它们为你保留的秘密。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欲望之后,你就有权利去做这件事。」

  「向地球的圣灵询问它们为你保留的秘密。」我们存在于身体之中,但是有许多在你四周的圣灵是存在于无身体的状态之中。人类的灵性既能够存在于身体之中、也能够以一种无身体的形式存在。无身体的形式仍然是宇宙的一部份;它仍然在世界之中。它还没有逃离世界;自由尚未发生。它很容易再回来,它有回来的倾向。它只是在等待适合的子宫。

  有许多没有完全成道的神圣师父正在以一种无身体的形式存在着。当一个人完全成道了,他就从身体与形式当中消失了。他完全消失了;他溶入了世界的源头。佛陀、耶稣,他们都回到了世界的初始源头。但是有许多人虽然没有完全成道,他们却了解许多事情、了解许多种美、了解许多真理(但是不是那个唯一的真理)。他们了解许多事情,他们已经达到了某种阶段。他们不是成道的,但是他们已经达到了某种阶段。

  那就是他们被称为「圣灵」的原因。他们能够带给你很大的帮助。如果你对他们敞开,你就可以接触他们。在通神学中,他们被称为「大师」。

  「道上之光」这本书是由「大师」对梅布尔柯林斯口述的。「大师」知道许多已经从地球上、人类记录中消失或被扭曲了的秘密。或者,我们只是因为那个语言已经被遗忘了而无法阅读它们。要了解写在HarappaMohenjoDaro文化中的东西仍然是不可能的。它仍然是个秘密。我们知道某些东西被写下来了,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形式被留下来,但是钥匙却遗失了。我们从许多文化中知道有许多经典,但是语言却遗失了。

  这些圣灵能够透露许多一直都存在的事情。他们能够让我们想起来。如果你是宁静的、天真的、向内移的,你就能够与他们接触。如果你使用你的内在感官,你就能够与他们接触,然后你的生命就能够很容易的发生转变。光靠你自己也许要花上好几世才会达到目标,但是与这些圣灵在一起,你就能够轻易的得到帮助。

  而他们的数量很多。你只要敞开、不害怕、准备好接受引导,然后你就会得到引导。但是在你能够接收之前,你必须准备好你自己的接受性。透过静心,那种接受性会出现在你身上。没有其它的方式。只有透过寂静你才能够听到某种来自超凡世界的声音。

  要一直记住一件事:那就是你必须变得越来越寂静,越来越回到内在的中心。当你一有时间,就要闭上眼睛往内移动。当你没事的时候就不要忙着去做事情,不要保持没有必要的忙碌。

  我看到人们做着不必要的事情。我曾经看过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读着同一张报纸。他们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所以他们就反复的读着同一张报纸。他们无法保持空虚、无事做的状态。静心就是指学习如何去保持空虚、不被占据的状态。

  关闭你外界的感官,然后只是掉入内在。使用你找到的任何时间去做这些事,而很快的那会像你进出你的房间一样容易。你毫无困难的走出你的房间;你也毫无困难的又回到了你的房间。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如何进去与出来。当外界需要你时你就走出去;当外界不需要你时你就走进去。如果你练习的话,这种现象就是这么的简单。那么你就能够在任何时候跳出去,也能够在任何时刻跳进来。

  而一旦你有能力做这种简单的动作,你就自由了。那么世界就无法打扰你了。没有东西能够打扰你,因为当你在最内在中心的时候是没有东西能够打扰你的。当你在外围时,世界会碰触你。当你在中心时,你就超越世界了。

  第十五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六章 最后的秘密

  「询问那最内在的、唯一的东西,问它长久以来它为你保留的最后的秘密。」

  「最伟大也是最困难的胜利、也就是征服个体灵魂的欲望,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因此直到长久的经验被累积起来之前,不要期望得到它的奖赏。当一个人达到了学习这种规则的时间的时候,他就站在超越人类的门坎了。」

  「你现在拥有的知识就只属于你一人,因为你的灵魂已经与所有纯粹的灵魂、与最内在合而为一。那是一种至高无上者赋予你的信任。若你背叛它、误用你的知识、或忽视它,对你而言甚至现在都有可能从你已经达到的极高地位掉下来。伟大的人会掉回来,甚至从门坎都会掉回来,他们无法支撑责任的重量、他们无法通过门坎。因此到了这一刻要一直带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向前看,然后为战争做好准备。」

  「询问那最内在的、唯一的东西,问它长久以来它为你保留的最后的秘密。」只有在外围我们才有许多个;只有在周围复数才会存在。我们越往中心移动,我们就会越朝向一。在中心我们都是一体的。

  在外围我们以多数存在。你的个性与你邻人的个性不同。你的个体性与别人不同。但是你们最内在的中心是相同的。你的最内在的中心就是所有事物的最内在的中心。当你达到了最内在,你就达到了一。

  这整个世界只是周围而已。中心、你也许会称它为神、或者你也许会称它为无上的灵魂、或是随便你想要怎么称呼,但是当你达到你自己最内在的中心时,你就达到了所有事物的最内在的中心。而在那里,所有的秘密都被隐藏在那个一里面。在那里,所有的神秘都能够让你看到。

  你无法事先知道它们。除非你进入了那个一的最内在的殿堂,否则神秘仍然是神秘。你可以创造许多关于它们的理论与哲学,但是那是没有用的、无意义的。你将许多事情哲学化,但是没有事情可以被下结论。这种事很久以前就发生了。几世纪过去了,而人类一直在哲学化,一直在创造着许许多多没有结果的哲学、理论与系统。你可以创造它们,但是那种事是心理上的。你并不了解。

  你可以想象。你可以创造一种非常前后一致的思想系统,但是那只是在你的思想中、你的梦中而已。哲学家是有创造力的,但是他们是对梦与幻想有创造力。他们创造逻辑系统,他们为这些系统争论,但是真理是无法透过哲学系统而创造出来的;真理是无法透过争论而创造出来的。不论你得到什么结论都只是一种假设。真理只能透过经验而达到。

  那就是哲学与宗教之间的不同之处。宗教说真理是未知的,因为你现在还没有能力了解真理。除非你全然的被转变了、除非你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除非你的眼光、看法改变了、除非你的心改变了,否则你不会了解真理。真理无法透过深思熟虑而被了解;它只能透过你内在的转变而被了解。

  深思熟虑是有可能的,但是你还是一样;你只是在你的脑袋中一直想着事情而已。你可以在脑袋中经验许多事情。你可以相信它们,但是你知道它们只是你的创造物。真理不是一种创造物;你无法创造它。你只能发现它、揭露它,它是隐藏的。争论是不会有帮助的。只有一个真正的内在旅程才会有用。

  宗教是反哲学的。它说哲学没有用;哲学只是智力的体操而已。你可以享受它,它是文字、逻辑、争论的游戏,但是它不会带给你任何东西;你不会到达任何地方。你只是闭上眼睛坐在你的安乐椅上,一直在思考而已。你可以花上许多年的时间继续想着。你可以想得前后一致,但是你仍然不会更接近真理。

  你也许甚至会走得更远,因为真理不是一种心理上建构的东西。它已经存在了;它不是一种心理上建构的东西。相反的,因为你的心理活动、因为在你的头脑中有太多的活动,所以它会隐藏起来。驱散那些云、驱散思想、争论、逻辑、哲学,然后它就会突然出现。它一直都存在着;它已经是事实了。你不必为了要创造它而做任何事。你只要对它退让、臣服,没有思想、警觉、觉知,然后它就在那里了。它一直都在那里。真理隐藏在你里面,所以你不需要到任何地方。不需要到喜马拉雅山。你只需要往内走。

  这段经文说:「询问那最内在的、唯一的东西,问它长久以来它为你保留的最后的秘密。」但是只有透过不思考你才能够询问。这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当我们询问时我们会使用思考。我们普通的询问方法就是思考。但是这种询问、这种宗教的询问,并不是思考。这种宗教的询问只能在你警觉而且不思考的时候才能够做到。

  记住这一点:我强调无思考的警觉,因为在无思考当中如果你不警觉的话、你也许会睡着。那么无思考就没有用了。当你思考时你是警觉的,但是那是没用的,因为思考创造出了云层。或者,你可以无思考而睡着。那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天空在那里但是你睡着了,所以你也看不到它。所以有两件事是有需要的:无思考与警觉。没有思考的意识、没有头脑的觉知。如果你能够在你的内在创造出这种现象(一方面没有头脑而另一方面又是觉知的),这就是所谓的静心;这就是我所谓的达雅那(禅)。

  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会显现出来。而那个真理是一、是最内在的一。它不是属于你的。那个中心是整个存在的中心。

  你只存在于外围、周围。你越往内移动,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当你达到最内在的中心时,你就不见了。以一种感觉来说,你不见了;旧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以另一种感觉来说,你却是第一次存在,因为现在最内在的真实已经对你显现了、永恒已经对你显现了。现在你已经达到了那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境界了。

  「最伟大也是最困难的胜利、也就是征服个体灵魂的欲望,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因此直到长久的经验被累积起来之前,不要期望得到它的奖赏。当一个人达到了学习这种规则的时间的时候,他就站在超越人类的门坎了。」

  当你进入内在、朝向一的时候,你就正在达到一种存在与本质的状态。你变得超越了人类;你正在变成超人。你已经达到了比人类更高的境界;人类这种动物被超越了。

  人类这种动物活在沉睡当中,他是无意识的。你继续在你沉睡的时候做着事情。你走在街上、而你却是沉睡的。你吃东西、而你却是沉睡的。你听我讲话、而你却是沉睡的。你不警觉,你不觉知。头脑续继在内在编织着许多东西,梦境会继续下去。

  你也许身体在这里。在心理上,你也许完全不在这里。那么你就是沉睡的。在你的头脑中你也许已经走到别的地方去了。如果你走到别的地方去,那么你就没有在此地与意识在一起。只有你的肉体在这里。

  记住这一点:不论你正在做什么,要非常警觉的做它、要带着完全的觉知来做它,好让你的意识存在;不能让意识跑掉。只有那样你才会知道什么是意识。要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进入现在。不要离开现在,否则你会进入梦境中。这种觉知会让你与普通人类完全不同。你是警觉的。你已经变得超越了人类。

  「你现在拥有的知识就只属于你一人,因为你的灵魂已经与所有纯粹的灵魂、与最内在合而为一。」所以不要以任何方式变成自我主义者,不要认为因为你是警觉的,所以你现在已经达到一种超人的状态。你只是警觉的,你只是觉知的,你只是超越了人类,因为现在你正与所有的伟大灵魂合而为一。你正在与存在本身合而为一。

  不要因为它而感到自我,因为如果你感到自我的话旅程就停止了。你会掉回去。自我是沉睡能够再次进入的最后一个点。自我是无意识能够再次进入你的那个点。你可以再掉回陷阱,你可以再开始做梦。

  「那是一种至高无上者赋予你的信任。」这种觉知就是至高无上者、最内在的东西赋予你的一种信任。

  「若你背叛它……。」你仍然可以背叛它;你会再度掉回去。你仍然是流动的;你还没有结晶化。旧的状态已经远去,新的状态仍然在形成当中,那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你可以往回走、你可以掉回去。转变还没有完全发生。只有一部份的你变得不同。还有一部份的你仍然是旧有的你。

  这就是信任。「若你背叛它、误用你的知识……。」你可以背叛它。如果你变得自我主义,如果你说:「这是我的知识。」如果你说:「我已经知道了。我已经了解了。我已经知道了神。我已经变成了这个与那个。」如果你宣称,你就背叛了。这种宣称显示自我仍然在你里面持续着;自我就躲在后面。你已经再次掉入了陷阱。一个知道的人不会宣称他已经知道了。没有宣称的必要。任何宣称都是来自于自我;宣称就是自我。如果你宣称,你就是在背叛它。

  「误用你的知识……。」你可以误用它。你可以用它来剥削别人、你可以用它来支配别人、你可以为了非灵性的目的而使用它,但是到时候你就会掉回去。知识是危险的,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如果你为了不正确的目的而使用它,你就会失去对知识的掌握;你就会掉回去。那个已经给了你的东西可以被拿回去。没有人会从你身上把它拿走,是你、是你自己失去了它。

  或者,「忽视它。」你可以忽视它。如果你忽视它,它就会停止成长。并且要记住,如果某件东西没有在成长,你就是在往回走。在存在之中,没有一件事是静止的。你无法保持休息状态。艾丁顿曾说过「休息」这个字是最谬误的一个字。在世界上没有休息这回事。事物不是向前走就是向后退。你不是在增加就是在减少某件东西。没有休息这回事;不管你在哪里你都无法休息。如果你试着去休息你就会掉回去。即使你想要在你所在的那一点休息,你也必须成长。只有透过成长你才能够休息。否则,你会掉回去。

  「……忽视它,你可以忽视它,对你而言甚至现在都有可能从你已经达到的极高地位掉下来。伟大的人会掉回来,甚至从门坎都会掉回来,他们无法支撑责任的重量、他们无法通过门坎。因此到了这一刻要一直带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向前看,然后为战争做好准备。」

  甚至在神性殿堂的门坎上,你都可以走开。只要敲一下门就会打开,但是你也可以不敲门而走开。你越接近,就有越多的走开的可能性,因为对于你的达成你变得更有自信。这甚至是更危险的。除非你已经达到并且与这把火焰合而为一,否则不要太有自信。你可以在任何时刻失去它。自信可以变成很危险的事。

  当你更接近目标时你总是会觉得更疲倦。你想要休息。现在你知道殿堂就在附近,你可以在任何时刻到达;没有困难了。「我可以放松一下,我可以休息一下。」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失去那个很接近的东西。它也许会远去。接近目标的放松是很危险的,因为你放松的那一刻你就有可能会掉回去。当你再度变得觉知时,你会发现殿堂已经消失了。

  当目标接近时,不要放松你的努力。现在反而要带着你的全部能量;要变得全神贯注于目标。这就是这段经文谈到的那一刻:「到了这一刻要一直带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向前看。」。不要放松。除非你已经与神合一,否则是不会有放松的。在那之前,放松是不可能的。

  第十六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炼金术

第十七章 无声之声

  「那是为了一个站在没有法则、没有引导的神性门坎上的人所写的。然而为了要使弟子成道,最后的奋斗也许可以用如是的方式表示:」

  「赶快把握那个既不实际也不存在的东西。」

  「那是为了一个站在没有法则、没有引导的神性门坎上的人所写的。」终极境界是没有地图的。关于它是无法言说的,因为无法言说的才会是真实的。因为有许多种理由,因此它仍然是无法定义的、没有地图的、未知的。不只是未知的,而且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它还是不可知的。

  第一个理由是那些进入了终极境界的人已经溶解在其中了。他们无法保持自己的身分。他们完全被摧毁了。他们被重新出生,他们是完全焕然一新的人。而且只有旧的东西才能够被定义。

  试着了解这件事。只有旧的东西才能够被定义。如果我看到你而且我以前也见过你,我会马上认出你。是谁在认出你呢?是过去。因为我以前就认识你了,我记得你的脸;我认出了你。这种认出来自于过去。但是如果我的头脑中的东西完全被洗掉、并且完全忘记了过去,或者如果我的记忆被消除掉、并且与过去完全没有连结,我就无法认出你了。一个进入终极境界的人会完全失去他的过去,所以他无法认出现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可供参考的东西。

  第二,你只能认得出你以前知道的东西。而这种神性的现象是完全未知的。你以前从来不知道它。你要用什么术语来翻译它、定义它呢?你没有任何参考物,你没有任何术语,你没有任何定义。这是完全崭新的经验,要怎么把它翻译成语言呢?

  第三,当你进入了终极境界时,语言变得不可能了,因为所有的语言都建立在二元性的基础之上。你用死来定义生。你也许没有察觉到这种荒谬。你用心灵来定义物质,你用物质来定义心灵。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物质?」你会说:「那个不是心灵的东西。」但是你确定吗?什么是心灵?那么你把心灵定义为不是物质的东西。你在绕着圈子。

  当你被问到物质时你就谈论心灵,好像你很了解心灵一样。你说:「那个不是心灵的东西。」但是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心灵?」你会开始用物质来定义它:「那个不是物质的东西。」两者都是未知的。但是你正在跟你自己耍把戏。当其中一个被问到时,你就用另一个来定义它。当另一个被问到时,你就用第一个来定义它。两者都是无法定义的。

  就世俗的活动来说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那是有用的、有帮助的。虽然不真实,却是有用的。但是当你进入终极境界时,二元性不会有任何帮助。你无法藉由与神性相反的东西来为它下定义,因为没有东西是与它相反的。它就是整体。

  你可以说物质不是心灵,或者你可以说心灵不是物质,因为心灵不是整件事情;物质以相反的状态存在。你可以用相反之物来定义每一样东西。你可以说生不是死;你可以说死不是生。你可以说黑暗不是光明、光明不是黑暗。你可以说男人不是女人、女人不是男人。你可以继续用相反之物来下定义。

  但是什么是神性的相反之物呢?没有东西与神性相反。「神性」就是整体、全体,所以要怎么定义它呢?它是无法定义的,因为所有的定义都是基于相反之物,而神性是没有相反之物的。语言是平面的。语言会说:「我无法进入这种次元。」语言存在于二元性,而且无法穿透非二元性的东西。

  神性是没有地图的,因为它就像天空一样。它不像大地。如果你走在大地上,脚印会被留在后面;别人可以跟着走。你通过了某个点,别人可以跟着你走。只要跟着你的脚印,他们就可以走到同样的目的地。但是全体、神性或神性或是你要怎么称呼它都可以:XYZ、全体,它就像天空一样。鸟儿飞过,但是没有脚印留下来。你无法跟着走。你必须从ABC开始。

  当你进入神性时……。佛陀在你之前就进入了、耶稣在你之前就进入了、克里希那在你之前就进入了,但是并没有脚印留下来。当你进入神性时,神性就好像第一次有人进入一样。天空仍然保持处女性、不被触摸、不受惊吓。但是这样是很好的。这种纯粹的处女性是很好的,因为那样的话才会是你的独一无二的经验。

  否则,如果你找到了佛陀的脚印、克里希那的脚印,那是地图、定义、导游手册,每一件事都会是二手的。许多人已经知道了,许多人已经在你之前达到了。他们说了你可以去了解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东西都会变成二手货。

  但是神性不是二手货;它一直都是第一手的。当你进入时,它就像是第一次有人进入一样。没有在你之前进入过,也没有人会在你之后进入,因为脚印无法被留下来;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就是所有世俗的经验都会变得无聊的原因。一个人会觉得厌烦,因为每一件东西都变成了二手货;每一件东西都变成是借来的。别人已经知道它了;没有一件东西还保有处女性。

  神性一直都保有处女性,它是绝对的处女性。你无法腐化它,你无法让它变旧,你无法让它变成重复的。因此它无法被定义、无法被记录、无法给予指引。

  「然而为了要使弟子成道,最后的奋斗也许可以用如是的方式表示。」但是只是为了使弟子成道,弟子是一个还没有进入但是却在边缘、准备要跳下去的人,可以试着对他们说一些事情、可以给他们一些指示。但是不要用任何绝对的感觉来接受它们。它们只是一种帮助,可以被给予的最后帮助。

  这就是来自于「大师」的最后的指导:

  「赶快把握那个既不实际也不存在的东西。」

  「赶快把握那个既不实际也不存在的东西。」有两件东西。物质是实物;它是实际的。如果我对你丢一粒石头,它是有实质、质量的。它会打中你;物质是实物。但是心灵是什么呢?在你内在的本质、在你的意识中的东西是什么呢?

  意识不是一种实物。它存在,它有存在的性质,但是它不是一种实物。我无法把意识丢到你身上。即使我丢它,你也不会被打到。意识会存在;物质会存在。物质有实际的性质;意识有存在的性质。

  这句经文说:「赶快把握那个既不实际也不存在的东西。」这两种性质神性都没有。它不像物质、它不像实物。它不像心灵或意识。你无法说神是实物,你也无法说神存在。

  其中有很多理由。当你说神性存在,你是在说某种重复的东西。当我说这张桌子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张桌子可以离开存在;我们可以摧毁它。但是当我说神存在时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神无法离开存在也无法被摧毁的。只有在不存在成立存在才会有意义。如果不存在不成立,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当你说神存在时,你是指什么呢?神能够不存在吗?那样的话这种话才会有意义。但是如果你说神无法处于不存在的状态,那么你真正的意思是神就是存在本身,而不是神存在。

  神无法存在;神只能够成为存在本身。当我说桌子存在时,桌子并不是存在本身。它能够离开存在,所以这句话是有意义的。当我说神存在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神无法离开存在本身。当我说神存在,我是指存在本身存在。那是一种没有用的重复。甚至说神「是」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就是那个「是」本身。没有必要去说「是」。神并非「是」;他就是「是」的本身。

  你无法说神是实物,你也无法说神存在。他是超越两者的:超越物质也超越心灵。或者说,他就是这两者。不论在哪一方面,他都超越了。

  所以这就是给那些准备好进入殿堂的弟子的最后指导。除此之外已经无话可说了。

  记住,神不是物质。我们有一种神是物质的观念。那就是我们创造偶像、寺庙、形象的原因。这些东西都是实物!

  伊斯兰不允许制造神的偶像,只因以下的原因:因为这样神就不会以任何方式与物质划上等号。不应该制造神的偶像、形象,因为形象会给人一种实物的感觉,而神并不是实物。

  但是我们于是就会把神视为心灵:控制者、创造者、维持者。我们对于神有一些不清楚的想法,我们把神视为一个坐在天上控制着每一件事情的至高无上的心灵。但是神就变成了心灵。他也许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或者像柏拉图说的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人们的观念是神就是心灵。神既不是心灵也不是物质。神是超越两者的。

  这句经文是说,记得这种超越的性质。神既不是外在也不是内在。他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头脑。他既不是东西也不是想法。要从终极殿堂回来是不可能的,在你进入终极殿堂之前,要记得:「赶快把握那个既不实际也不存在的东西。」

  「只倾听无声之声。」

  「只倾听无声之声。」所有的声音都被创造出来了。我们所了解的所有的声音都是由某些方式创造出来的。风在吹,然后就创造了一种声音。你拍手,然后就创造了一种声音。我讲话,然后就创造了一种声音。但是这些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声音。它们会死去,因为被出生的东西注定会死去,被创造的东西将会被毁灭。

  有任何不被创造的声音吗?如果有任何不被创造的声音,真理就只能透过那种声音而表达出来,因为会死去的东西无法用来表达真理。那就是人们一再的说真理只能在宁静中被表达出来的原因;真理无法透过文字被说出来。

  文字也许会将你带往宁静,但是文字无法讲出真理。文字会死去,而不朽之物无法透过会凋零的文字而讲出来。那怎么可能呢?那是不可能的。永恒之物怎么能够被放进暂时之物中呢?无时间性质的东西怎么能够被带到时间之中呢?超越空间的东西怎么能够被置于寺庙、空间之中呢?真理只能透过某种永恒的东西而显露出来。

  经由静心,许多寻道者了解了一种内在的无声之声、一种宁静之声。在字面上是矛盾的:无声之声。它是无声的,因为你无法用你的耳朵听到它。它是无声的,因为声音总是透过冲突产生,而它并没有冲突。声音总是透过二元性、两件冲突的东西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在心中并没有两种东西存在。它是无声的,因为它无法被听到;它只能够被经验。

  要记住,「只倾听无声之声。」一个人要如何听无声之声呢?在禅宗有一个公案:倾听单手鼓掌的声音。他们称这件事为最深的静心:试着去听某种不被创造的声音。如果你继续静心、一直静心,只要坐着、静心着,试着去听,你会听到许多东西。这是最美的一种技巧。只要闭上眼睛,坐在一棵树下,然后开始听。你会听到许多以前从来没听过的声音。鸟儿、昆虫……。慢慢的,你会察觉到你四周的许多声音。继续去找那个不被创造的声音。

  每一种声音都会被创造出来。鸟儿开始唱歌然后它会停下来。那个被创造出来的东西现在进入了不存在之中。继续听、继续听。继续试着去找出那个不被创造的声音。渐渐的,你会听到更多微妙的声音。你会开始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你会开始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但是那也是被创造出来的。你的心跳会停止、你的呼吸无法永远继续下去。那不是一直都在的。当一个小孩出生时他是没有呼吸的。然后小孩突然开始哭,而呼吸也开始了。

  继续仔细的听。这些都不是无声之声。丢掉它们,消除它们。你会开始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那是更微妙的。你通常不会察觉血液的流动。你会听到它流动的声音,你会听到那个声音。但是它也是一种被创造的声音,是透过流动、冲突创造的。继续消除的动作。如果你够坚持,到最后有一个所有声音都消失的时刻会来到。而整个宇宙都随着这些声音消失了,好像你掉入了一种空无之中。

  现在不要害怕。否则你会再度掉回声音的世界。保持无惧的心情。它看起来像是一种死亡。它是死亡,因为当所有的声音都消失时,你也失去了头脑。你的头脑只是一个喋喋不休的盒子。你不再拥有头脑了。没有声音,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了。你会觉得你好像死了;你不再存在了。你只是声音的一种组合、集合。

  要坚持下去。这种死亡是很美的,因为它是通往神性之门。继续试着去听现在出现的东西。在空隙之后,如果你不害怕、不恐惧的走过了这条路……。

  如果你害怕,你就会再度掉回去;你会再度跑回声音的世界。头脑会再度开始发生作用。但是如果你不害怕,并且能够坚持于这种无声的空隙,你就会察觉到一种不被创造的新的声音。印度教称这种声音为嗡卡:嗡(Aum)。嗡只是一种符号,是那个一直都存在于最内在核心的符号。嗡、嗡、嗡——这个声音在内在进行着,它是不被创造的。没有人在发出这个声音。它只是存在着。

  这就是无声之声,它是不被创造的。而只有随着这个声音你才能够进入神圣中的神圣。

  「只看那个内在与外在感官都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用外在感官看世界。物质被感觉到了。但是物质并不是真的在那里。现在物理学家说物质不存在。它只是能量、振动的能量而已。物质是虚幻的。这是非常奇怪的。在东方,神秘家一直说物质是虚幻的、马亚。他们用马亚来表示物质并非它所呈现的样子。现在物理学家同意山卡拉的话,现在爱因斯坦同意吠檀多的话。现在科学家也说物质是虚幻的。没有人曾经想象过有一天科学家也会说物质是虚幻的。

  物质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样子,但是它并非那种样子。它是能量。但是能量以很快的速度移动,它的速度快到了你无法看到它在移动的地步。那就是为什么它看起来像是没有在移动的物质的原因。它们会造成一种静止的、实质的幻觉。

  物质事实上不存在,但是透过我们的外在感官,物质就出现了。那是你的解释。心灵也不存在,但是透过你的内在感官它看起来是存在的。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呢?如果你透过外在感官来看的话,物质会出现,那是不真实的;如果你透过内在感官来看的话,心灵会出现,那也是不真实的,那也是一种感官的解释。东方的神秘主义说你只能够在停止使用内在与外在感官时才能找到真实的东西。当感官完全不被使用时,真实就不可能被扭曲。那么,你马上就会在真实当中。

  感官会做出区分。我看着你。我不知道你是谁、你是个怎样的人,但是看着你的那双眼睛会给我一些讯息。我无法直接了当的接触你;眼睛是中介者。不论眼睛告诉我什么,我都必须去相信它。

  你必须相信你的感官告诉你的事情。你无法知道那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的感官也许有缺陷,或者这些感官也许以一种错误的方式解释着这个世界。没有办法知道你的感官的解释是错的还是对的。没有办法知道这些事,因为不论你知道什么事,你都是透过感官而知道的。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去知道、判断以及比较。

  因为这样,艾曼纽肯特曾经说过没有一件东西能够以它本身的样子被了解。没有办法了解一件东西本身的样子,因为不论你知道的是什么,你都是透过感官而知道的。你无法直接了当的了解一件东西,你只能以不直接的方式去了解。你必须相信你的感官。要不然谁知道东西是不是真的在那里呢?你从没有到过那里。你的感官到了那里,然后它告知你讯息。你一直都是解释中的感官的一部份。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你使用内在感官的时候。它们会告知你内在有什么东西:什么是灵魂、什么是自己。但是那也只是一种感官的解释而已。

  这句经文说:「只看那个内在与外在感官都看不到的东西。」真正的东西是两者都看不到的。它无法透过头脑而被了解;它无法透过静心而被了解。当头脑与静心都被丢掉的时候,你才能够进入真理之中。当没有静心的时候、当你直接了当的与真理接触时、当你进入了真理时、当你与真理没有距离时、当你变成了真理时,你才能够了解它。

  这种事可以用一个不同的方式来说。你无法了解神,除非你变成了神。如果我说你可以不变成神而了解神,你是在说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所以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基督教与回教都认为说你可以变成神是渎神的、不虔诚的;那是不尊敬神的。回教关于这件事的态度是很固执的,以致于回教徒杀了曼索以及其它的苏菲神秘家,因为他们宣称他们就是神。

  曼索说:「我就是神性。」他被杀了,因为这太过份了!一个人类说他是神?但是曼索说的是非常简单的、基本的真理。他是说你只能说神无法被了解,或是你只能承认人能够变成神。因为除非你在神里面,要不然你怎么能够了解神呢?除非你进入了神,然后与神合一,要不然你怎么能够了解神呢?你只能在神的外面绕着圈子转。但是你所了解的只是你从外在收集的讯息而已;那不是直接了当的了解。

  曼索说你只能在你变成神的状况下了解神。否则是没有办法的。你怎么能够从外面了解呢?除非你变成了神性之心、除非你变成了神性,否则你怎么能够了解呢?

  这段经文说的是真理既无法从外在的感官——外在感官会把真理解释为物质,也无法透过内在的感官——内在感官会把真理解释为心灵。真理只能在你跳进真理本身、没有中间人的时候;在你失去了头脑与还有静心的时候真理才能够被了解。

  当你有能力丢掉静心的时候,静心就被完成了。你已经进入了三摩地,你已经进入了真理、终极境界。

  「平静会与你同在。」

  而只有到了那时候平静才会与你同在;在此之前是不行的。在此之前,你仍然会在某方面受到心理上的痛苦;你仍然会在某方面保持紧张。你是紧张的、痛苦的。你觉得你的存在就是问题之所在。当你不存在了,问题也就不在了。

  你怎么能够处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呢?你怎么能够停止而不存在呢?那就是平静的方式。如果你能够停止而不存在,你就进入了真理;你就进入了无限的、绝对的平静。

  你的与整体的分离就是问题之所在。你觉得像个局外人、陌生人、外来者。这种疏离创造了心烦意乱、这种疏离创造了恐惧、这种疏离创造了死亡。你无法平静。当你把你的疏离完全丢掉了,并且融入了真理之中,在其中失去了你自己——你不在了而只有真理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够处在不可能被打扰、也没有东西能够打扰的平静之中。

  要记住你就是疾病。你无法被治愈,因为你就是疾病。如果疾病是其它的东西那么它就可以被治愈,但是你就是疾病。你无法被治愈;你是无可救药的。把疾病丢掉。把你自己丢掉,要觉得你好像不存在了一样。要渐渐的去创造身为无名小卒、什么东西都不是的感觉。

  要往不存在前进,因为不存在就是终极存在之门。当你完全停止而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会变成神性。当你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会变成神。

  第十七章完

  全书完 (责任编辑:www.gongwin.com)
分享到: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